访金方通信:一家测试厂商眼里的用户体验观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北京时间11月14日消息(张月红)用户体验这个词最早得到广泛认识是在上世纪90年代,可能是基于西方产品设计理论发展出来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产品测试会频频提到用户体验这个词,这是一个纯主观的使用感受,虽然全球没有对此形成统一标准,但“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各个行业的共识。
作为三星、诺基亚、华为、中兴等企业的终端测试合作伙伴,金方通信总经理赵昱给出了一家测试厂家眼里的用户体验观。
用户体验将成测试重点
除了各个手机厂家频频鼓吹自己的用户体验以外,赵昱介绍,从近期电信运营商的终端入库测试来看,几大运营商下一阶段测试重点都会放在如何提升用户体验上。以前的终端入库测试,运营商的重点在功能性测试上,比如协议和标准的一致性,很少会评估手机的性能。现在,性能测试成了一个相当重要的指标,具体来说,就是保证手机在能打电话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语音质量、应用程序的反应速度、视频的清晰度、流畅度等等。
不过,测试用户体验并没有统一标准,运营商目前的入库测试方面需要先行一步,先做一些探索。
就以往的测试经验来说,赵昱认为,测试用户体验范围非常广,主要指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一系列感受,包括设计外形、外壳材质、屏幕大小、屏幕灵敏度、语音质量、上网速度、游戏速度、拍照效果、视频性能等等。从手机使用者的角度看,用户体验是一种主观感受,每个人的感受会因为主观因素有或大或小的差别。作为测试厂商,金方通信把用户体验称为QoE(Quailty of Experience),从测试角度看QoE,就是用一种客观的方式记录用户的主观感受,把这些主观感受进行非常具体的量化,最后用量化的结果来表示用户对终端的体验感受。当然,这些量化过程都要用专用的测试设备进行记录和分析,这个过程也包括对人本身的研究。以速度为例,并不是说速度越快体验越好,再比如说手机厂商在提的高清视网屏,其实已经超出了人眼能够识别的范围,同时增加了比较高的成本。
一线二线品牌的测试观
同时与一线、二线手机厂商合作,赵昱明显感觉到不同层级手机厂商对用户体验的不同认识和重视程度。在当前的手机行业,苹果iPhone的用户体验得到了普遍认可,这也与苹果公司打造精品的态度有关,与苹果公司对iPhone单项功能就测个上百遍不同的是,有些二线厂家由于自身的定位和竞争策略,会对部分功能跳过不测,因此造成品牌认知度与市场定位循环在低端市场的恶性循环。近两年的智能手机市场,也就形成了苹果和三星占据全球90%利润的局面。
赵昱表示,目前国内不少厂家对于产品测试还是处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测试更多的是为了通过运营商的入库要求。如果要更上一层楼,需要做到与一线品牌相比,产品不仅要在各个技术指标上没有明显短板,同时还要深入了解用户需求,找到需求后还要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
如何更好的保证用户体验,赵昱也给出了第三方测试厂家的建议:首先就是从源头抓起,手机厂商在选择芯片方案的时候就要把好关,芯片方案在设计之初就有用户体验的指标测试,源头没抓好,到了成品性能不可能有大的飞跃。
其次,手机厂商在研发和测试过程中,除了常规的功能测试,需要更多的评估与用户体验相关的各项指标。业内有些领先的公司会成立单独的用户体验部门,以更好的整合资源、确保用户体验。
以精减实现平衡
那么对终端测试厂家来说,用户体验方面的测试方案也是重点。赵昱介绍,目前关于用户体验方面的测试主要分成两大类,用的比较多的是侵入式测试方案,用植入式的软件安装到手机里后执行各种测试。这种方案测试速度快、成本低。但是,因为不是仿真用户的真实行为,测试结果不能体现最终用户的实际体验。
另一类是非侵入式的测试方案,譬如芬兰欧普菲科技的Human Simulator测试工具,仿真真实用户的各种行为,譬如机械手模拟人的手、软件模拟人的大脑、摄像头模拟人的眼睛、压力传感器模拟人的触觉,这种方案的好处是真实的模拟了人的各种使用行为,不过成本也相对较高,中国移动终端公司近期对手机性能的入库测试就选用了欧普菲的方案。
那么,对于手机厂商来说,在智能手机价格连年走低的大环境下,如何平衡好性能与成本呢?赵昱认为,可以对测试项目做一些精减,比如功能性测试,有些功能测试工具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实在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功能性测试是由芯片厂商来保证的,在ITU、3GPP等标准组织的努力下,芯片厂家已经在源头上能够确保通过大部分的功能测试。这样手机厂商就可以把更多的人力物力放到跟用户体验相关的项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