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的飞信还能坚持下去吗?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据媒体的报道,手机飞信人均业务量从去年12月的42条下降至29条,零消息量用户量从55%增长至83%。用户活跃度较2013年的9000万户出现下滑,比例超过20%。
实际上,飞信并非微信同时代的产品,就产品功能来讲,飞信的对手是QQ,可当腾讯将QQ已经“转型”微信的时候,飞信固守传统,逐渐淡出了社会视野。
更可怕的是,如果我们现在去评价行业,很多人更愿意将中国电信出品的易信拿来和微信做对比,而非用户量更多的中国移动飞信。飞信长时间的消失在舆论场,这才是业务危险的最直接信号。
在2014年闹到沸沸扬扬的免费电话大战中,飞信再一次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在2014年年初,飞信就推出了免费通话的服务,但这种服务却存在各种附加条件与使用限制,并没有在社会上掀起什么波澜。相反,当微信电话本推出免费通话之后,整个社会被点燃,这就是互联网公司腾讯与运营商中国移动在舆论宣传上影响力差距。
在那场免费通话噱头宣传中,中国电信紧紧跟随,推出了更为彻底的免费通话,而随后便是其他互联网公司的类似产品上线,反观中国移动的飞信,既没有趁机宣传,也没有超越性质的创新,变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直接导致了后续的用户关注度直线下降。
中国移动并非没有资源,但却在免费电话大战中静悄悄,也许是为了积蓄力量推出融合通信,但将还为上线的融合通信寄托成未来取胜的把握,恐怕也难度很大。融合通信需要手机客户端的支持,更需要另外两家运营商的支持,但在目前运营商们互相拆台的状态看,融合通信将很难称为通信行业的新标准。
飞信并非一无是处,至今也还有很多忠诚客户,更可贵的是里面长期积累和沉淀下来的客户群,这些客户对多媒体通信的需求很明显,未来确实可以作为直接转换到融合通信平台的第一批种子,如果这点种子也日渐稀少,将来靠什么发芽成长?
在目前的互联网生态中,无亮点的运营就是下线的开始。如果一个产品长期无人关注,或者产品的迭代都逐渐放缓,就意味着这个产品正在被放弃。在互联网时代,任何应用都逃脱不了一个铁律,当这个产品走上下坡路之后,客户逐渐离开以后,再想重新把客户拉回来,几乎是不可能的。至今,还没有一个企业能够将失落的产品重新打造成功的案例。
对于飞信,去年也曾传出有利的消息,那就是中国移动将和阿里巴巴合作组建合资公司来运营飞信。果真如此的话,飞信也许会借助阿里的大风给吹起来一下,可后来与阿里的合作传言并无下文,飞信从此消失在公众视野之外。
飞信虽然衰落,但我们也确实难以找出飞信在功能上衰落的原因,一个越来越像微信的产品,却与微信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如果我们非要总结出点飞信在功能上的问题,那可以说,飞信功能臃肿,重点不清,发展目标模糊,非要一味的模仿微信,也许正是其有如今境况的原因。
飞信的迟暮肯定和用户群的变动有关,一代一代的年轻人逐渐成长,而每一代的人都有不同的喜好和习惯,当发短信已经不能再吸引学生和白领的时候,飞信并没有推出新的能够吸引年轻用户的不同于微信的新亮点。
过多的苛责飞信也没有意义,飞信只是中国移动众多从红火走向冷清的互联网业务之一,与其他业务相比,飞信毕竟红过。即便是微信,现在也面临用户增长不利、使用率下降等压力,不要看微信的报表多么的有力,每个人的亲身体验却不会造假,而微信在海外的发展也基本失败,中国的所谓社交软件在未来一两年都将面临生死抉择。
与飞信的命运不同,陌陌已经另辟蹊径的“成功”上市,阿里的来往虽一直在挣扎但背靠大树还可乘凉,旺旺更是依托独特的电商土壤而获得滋润,中国电信的易信难有出头之日却也未见低谷,这些类似产品的生存的空间和处境都比飞信要好。
实事求是的说,飞信确实正在逐渐淡出中国移动核心业务的视野,更可能随着融合通信和VoLTE的发展而彻底离开历史舞台,但那也难说是飞信的失败,因为,一个坚持了十几年的曾拥有数亿用户的社交工具有过辉煌,也许只是到了该彻底升级更新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