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华为收入将是BAT三家之和的2倍?任正非的野心让人震惊!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016 年 ,华为的销售收入挑战目标是 818 亿美元!
818 亿美元的收入,将有可能是腾讯、阿里巴巴、百度收入总和的两倍。这三家公司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三家互联网公司。
如果 818 亿美元的目标实现,华为将向全球巨无霸公司迈向坚实的一步,在世界 500 强排名在 100 名以内。(将超过微软、索尼、松下等著名公司,这将是中国高科技公司前所未有的高度。)
那为什么是华为?华为凭什么冲 818 亿呢?
持续创新
当前,行业正在进行数字化及网络的转型。为了把握住时机,占领高地,
日前,华为派出了2000名有着15-20年的研发经验的高级专家及干部,奔赴海外战场。
华为希望能把他们对技术深刻的理解能力,与前线将士的战场掌控能力结合在一起,,形成一股铁流。在机会窗开启的时间,扑上去,撕开它,纵向发展,横向扩张,最终在全新时代领先时代,获得胜利。
目前,华为在170多个国家有自己铁一样的团队,每个员工甚至都可以独立担起大梁。如今,又派出2000名经验丰富的高级专家及干部,这体现了华为想要占领新时代的信心,同时也反映出华为对研发、创新的重视。
在过去10年中,华为的研发投入累计就达到了惊人的 1880 亿元人民币(约合200亿美元)。
2014 年研发投入约 395 亿- 405 亿元人民币,这巨额数字在销售收入中占比甚至达到可怕的14.2 %。从每年营收中,拿出10%以上投入创新,这在中国企业中绝对顶尖。
除此之外,任正非还指出,每年会给研究每年超过30多亿美元的经费,但同时还会拨付80-90亿美元以上经费用于开发。
持续创新、改善产品,这是华为成功的秘诀之一,也是华为成为世界顶级最坚实的底座。
坚持不懈28年,只对准一个城墙口冲锋
当一位记者问任正非华为成功的秘诀时,任正非首先说了国家政策,第二个便是华为对于目标的坚定不移:起华为只有几十人的时候,就对着一个城墙口(通信领域)进攻,几百人、几万人的时候也是对着这个城墙口冲锋,现在十几万人还是对着这个城墙口冲锋。密集炮火,饱和攻击,每年1000多亿元的弹药量炮轰这个城墙口,研发近600亿元,市场服务500亿元到600亿元,最终在大数据传送上我们领先了世界。”
2016年6月1日,任正非上新闻联播,48秒、230个字、却值得每个中国人反思。
一个人一辈子能做成一件事,已经很不简单了,为什么?中国有 13 亿人民,我们这几个把豆腐磨好,磨成好豆腐,你那几个企业好好的去发豆芽,把豆芽做好!我们 13 亿人每个人做好一件事,拼起来我们就是伟大祖国呀!
坚定不移的持续变革
任正非是唯一一个未上市的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创始人,他只占了华为 1.42% 的股份,剩下的 98% 的股份让由员工持有。
与普通企业不同,华为对员工有着特殊的管理方法。他们把股份全部分给华为的员工。任正非作为唯一一个未上市的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创始人,但他只占了华为 1.42% 的股份,剩下的 98% 股份均让由员工持有。
华为通过股份把员工和企业的利润捆绑,机器动力再加上职工动力,这一点华为很了不起。
除此之外,任正非对于人才也有着特殊的理解:钱给多了,不是人才也变成了人才。
谷歌有它选择人才的方式,拿走了很多人才。
但是我们认为识别人才的方式很多,就是我们不能用一种教条的方式衡量什么是人才。
我看最典型的华为人都不是人才,钱给多了,不是人才也变成了人才。
创始人都说出这话了,那华为的员工待遇那能差得了么?
根据华为 2015 年年报,华为花在员工身上的钱达 1377 亿,17 万员工,人均超过 80 万。
应届毕业生的起始年薪,最高都超过 35 万元;在华为工作三年的,年终奖一般在 15 万;基层管理人员员工,税前分红约 60—70 万;总裁、副总裁级别的,税前分红+升值超过 500 万。
过年过节还有福利费。在2015年的中秋,华为就拿出 1.77 亿美元奖励在职员工,每人 1000 美元。
中国本土员工的待遇这么好,在海外奋战血拼的人,更是过上了“将军”的待遇。
在非洲,华为员工级别的标准与上海、北京的标准是不一样。
年轻人在非洲很快就可以晋升为管理人员,就可以拿管理人员的钱。所以现在华为非洲员工根本不想回来。
《华为人》,真人真事改编,在这里
你可以看到华为员工在海外奋斗的故事
就像任正非想的那样,每一个华为员工在拿到了丰厚的报酬后,都成为了人才,为企业拼命。如果说研发是华为成为全球顶级企业的坚实底座,那么为努力奋斗的17万员工,就是华为不断前进的动力之源。
29 年前,华为诞生于深圳一处普通民宅,初始资本只有2.1万元。
2014 年登上全球百大品牌排行榜(中国大陆企业首次登上这一榜单)。
到 2015 年华为实现年收入3900亿(2014年BAT三家年收入之和为 1800 亿)。
这其中有坚持不懈、有不断的创新、也有几十万华为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