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16WiFi停摆背后:规模小、成本高、盈利赚钱难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近日公交Wi-Fi平台16WiFi通过其公众号向外界宣布,他们将暂停上海、广州、杭州、深圳、佛山、福州等11个城市的公交Wi-Fi运营,只保留北京、昆明两个城市继续作为试点。而在三个月前,16WiFi宣布将在全国多个城市全面铺开公交Wi-Fi建设。短短时间,风向大变,这次事件再次暴露出公共Wi-Fi运营成本高与用户规模小、收益低之间的矛盾。
用户规模起不来
去年12月1日,16WiFi在全国多地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他们将在上海、广州等城市的数千辆公交车上建设运营免费的Wi-Fi服务。当时,16WiFi已经拥有全国近20万辆公交车的Wi-Fi独家运营权,而在北京、昆明两个城市,按照500-800人次/辆公交的规划值,16WiFi的单个车辆在线率已经达到40%。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他们宣布了扩张计划。
但仅三个月时间,16WiFi匆匆宣布停止了这次扩张,暴露出的依旧是公共Wi-Fi建设运营中存在的老问题。据了解,自去年底16WiFi在全国十三个城市的几十万辆公交上线以来,用户规模始终处于低位,每辆车的平均活跃人数甚至很难超过50人,这个数字远低于运营方最初的预期。“我们认为Wi-Fi公交是刚需,至少全国范围内日活跃用户能达到千万级,但实际运营过程中发现日活跃规模只能达到十万级。”16WiFi的相关人士表示。
于是,16WiFi原本试图通过烧钱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用户规模的计划变成了泡影。“只有布局10万辆以上的公交才能够实现盈利,”去年底,16WiFi CEO林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预计今年有望实现盈利,而盈利的基础正是建立在大用户规模的基础之上。
后向盈利模式难建立
公交Wi-Fi用户规模难以快速提升,和公交Wi-Fi的使用流程有着密切关系。
“要求用户每次连入16WiFi之前,都必须先打开App,很多用户很难养成这个习惯。我们测试了一下,发现一旦取消这个门槛,只要连接过一次,下次就能自动连接上网,用户活跃度很快就能超过50人/辆,甚至达到70人。”16WiFi相关人士表示。
于是,16WiFi陷入了不利局面中,后向盈利商业模式的建立遭受沉重打击。据了解,16WiFi经过去年技术升级后,特地加强了对其官方App的内容改版,不仅提供实时公交查询、新闻资讯、移动搜索、视频、小说、游戏、网站导航,还试图加入“同路人”“自制短视频”等具备收费可能的几项功能来探索后向盈利的可能。但如今打开App才能上网的路径设计导致用户规模无法快速提升,这让通过内容、广告收费的盈利模式很难实现。
期待政府援手
事实上,公交Wi-Fi的发展这些年来一直都处于艰难探索的过程中。以16WiFi为例,自2013年启动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是小范围试点。2014年,16WiFi进入上海公交市场,但短暂试水后陷入了两年时间的沉寂。尽管16WiFi方面后来对此解释是,他们是在根据公安部网安新规落实公交Wi-Fi实名制建设,因此被迫关停。但缺乏资金注入同样是影响16WiFi规模扩张的重要原因,资本市场对公共Wi-Fi的热情并不高,2015年百度承诺领投的上亿资金迟迟没有兑现,一直到2016年6月,16WiFi才获得了3亿元B轮融资。
但“筹钱”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烧钱”的速度。布局一辆Wi-Fi公交车的成本包括设备安装费用、公交进场和运营商流量等运维费用,以及市场开拓、技术研发等等。以上海为例,目前一辆公交车每月支付给运营商的流量费在100-200元,按照目前上海开通的6000多辆公交车计算,每个月的流量费成本就达到上百万。
“项目从2013年开始,前后花费约6个亿。比如在上海,公交车一年的成本平均在500万左右。”
为了降低成本,16WiFi做出仅保留北京和昆明作为样板城市的决定。“我们希望能探索新的盈利模式,但目前资本市场也遭遇寒冬,只能先保留一部分市场再做打算。”据了解,16WiFi想在多个方面进行尝试,其中包括启动融资,但前景似乎并不乐观,“我们尝试与多家机构对接,但都尚未落地。”同时,他们也在试图通过与各城市的公共交通管理部门以及运营商谈判,通过股份置换的模式降低包括进场费及流量费的成本支出。此外,在包括广告、游戏、内容等后向收费模式遇挫的情况下,他们下一步将尝试在大数据上发力,“不排除和大企业进行大数据方面的合作。”
事实上,公共Wi-Fi建设在国内始终缺乏良性可行的商业模式,不仅是公交领域,还有地铁领域。有数据统计,国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用户大约在2.2亿,但究竟要如何从这2.2亿用户规模中开发出健康有效的Wi-Fi商业模式,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