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大咖:真正的5G,是不需要考虑连接的问题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真正的5G,是不需要考虑连接的问题。”说这句话的是一个通信技术界的大咖,ADI公司无线技术部总监Thomas Cameron博士,在前不久来华参加通信行业活动时面对媒体的采访说的一句行业“金句”,“我曾说过真正好的连通性应该是我们不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我强调的不是更多连接,而是说高质量的连通性,这是我们这个行业的长期目标。”他认为5G一个重要特点是灵活性,对同4G相比,正是这种灵活性赋能所有这些新的市场和新的应用场景向前发展。
5G部署初期,连接连接连接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通信最重要的事情无疑应该是连接稳定性,没有可靠连接其它都是空谈。Thomas上面的这句话可以理解为5G应用的理想状态,至少应该是5G规模部署后的状态,初期的5G部署连通性恐怕依然是主要关注点。事实上Thomas也指出,ADI认为下面这三大应用目标将推动5G的发展:增强移动宽带(eMBB),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超高可靠超低时延通信(uRLLC)。
目前,5G行业的焦点在于增强移动宽带,向更高网络容量和更高吞吐量发展。增加蜂窝基站容量可通过三大措施实现:获得新频谱、提高基站密度和改善频谱效率。“虽然我们看到新频谱继续增加,网络密度不断提高,但仍然需要改善频谱的使用。” Thomas表示“大规模MIMO已被证实能够使移动数据吞吐量提高3至5倍,并且还将继续提高。”他还指出,目前全球许多移动运营商已完成大规模MIMO试验,预计在2019年至2020年,各个地区将开始该技术的商业部署。
跟3G和4G部署类似,5G的部署也面临分步走的现实,目前可以看到在全球5G产业的各种技术布局,美国主要在做的就是微波5G的研发,在中国、日本、韩国很多在做6GHz以下的一些研发。比如说3.5G、4.8G,看到欧洲其实在跟着中国在走。“其实是在6G以下的,会预先部署。我们预计在许多地区,5G大规模MIMO将率先利用中段频谱,然后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部署毫米波。” Thomas说道。
软件定义无线电,灵活解决过渡期的连接性
解决5G的连通性,基站的部署无疑是关键。Thomas认为5G部署初期阶段基本将仍以宏站建设为主,运营商最关注的还是站点部署的密度和建网成本问题,如何尽可能借助4G站点基础设施解决3.5GHz频段的覆盖短板降低5G新建基站数量也是运营商关注的焦点。
“在这方面,ADI一直在努力通过软件无线电技术来帮助系统商解决不同无线电技术标准的平滑过渡问题,结合射频至基带收发器PHY和数字处理器,提供可重复使用且适应未来发展的无线电平台。”Thomas指出。他所提到的软件定义无线电解决方案包括在该公司专门成立的品牌RadioVerse,一个全新的通信射频技术生态系统概念的平台。
在RadioVerse设计生态系统平台下,ADI近年来陆续推出了包括AD9371和AD9375在内的多款明星产品。此系统除了ADI丰富的硬件产品组合,还包括经过测试的PA库、小蜂窝参考设计和评估套件,而其核心价值点之一就是其软件可定义的无线电架构。
“基于软件定义的无线电架构可利用软件实现灵活配置,支持不同的频率、频段、不同的制式以及不同的标准以实现系统灵活通用性。”Thomas指出。他并以AD9371的软件定义特性为例指出,客户可以很容易随时改变IF,带宽也可以在8 MHz至100 MHz范围内轻松调整。这些特性对于系统客户很重要,例如同一款基站要在不同地方部署时,软件可定制特性让他们通过微调就能轻松覆盖某个国家特定的频段标准,这对于当前的sub-6GHz的5G应用特别重要。
如果说无线电外形种类最早以宏基站为主,那么现在小型蜂窝和Massive MIMO作为提升网络覆盖范围和容量的关键底层技术部署规模将激增。目前小型蜂窝在中国已经展开部署,据ADI专家在一年前透露的数据,80%以上的小型蜂窝都用的是ADI的收发器技术,软件定义无线电与收发器技术的融合未来在5G基站部署中预期将发挥关键作用。
本文总结
目前,由于多种无线通信标准的共存,多频段、多制式对于广大设备厂商来说是一个硬性需求。但是一直以来并没有一个好的通用硬件平台来支撑,这时就需要针对不同的频段和制式来设计单独的硬件平台,然而这样做既费时又费力,而且系统BOM及维护成本居高不下,软件定义无线电的独特优势在新标准的导入期尤其引人关注。
软件定义无线电是一种无线电广播通信技术,它基于软件定义的无线通信协议而非通过硬连线实现的。频带、空中接口协议和功能可通过软件下载和更新来升级,而不用完全更换硬件。除传统的通讯设备之外,软件定义无线电在其他领域也有所应用,例如国防电子,包括手持式或者背负式的电台,电子站的设备和雷达。而且它还可应用于测试设备,主要是射频测试设备和通讯遥测测量设备。无线视频监控以及数据的传输也是其主流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