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PK小米,应该怎么看?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近来,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与小米CEO雷军关于未来五年的10亿对赌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一家是全球空调行业的龙头,一家是移动互联网行业的新贵,两家企业所代表的行业和成长路径泾渭分明。这个对赌当然不仅仅是两家企业的PK,更折射了全球产业经济发展的分化趋势:传统制造业与移动互联网行业的未来发展的路线之争。
实与虚:各有所长
虚拟互联网行业形成之初,就存在着与制作实业潜在的对擂之势。
在商业模式上,小米将这种“虚”运用得很成功:没有工厂,不建渠道,没有专卖店,不进电器城,远程出招,隔空打牛,招招式式都是互联网以小博大的新兴路数。这样的“虚”的好处不言而喻,从中省略的渠道成本、店面成本、销售成本,使小米效率向上、成本向下、运营能力得到提升。
而格力,因其本身的制造业特性,把“实”的模式做到极致。在自主创新方面,格力一直致力于掌握核心技术,众多技术国际领先。格力自建的销售渠道分布广泛,这些专卖店分布在中国大多数城市中,以踏踏实实的销售业绩拥有一批稳定忠实的经销代理商,在渠道上摆脱了卖场的“卡脖子”。这样实打实的模式,使得格力的产品畅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销量连续很多年蝉联世界第一。无论是遭遇国际金融危机,还是处身行业困境环境,格力都能稳健自如逆势增长。
快与稳:各有所好
不得不承认,互联网是一个更迭迅速的行业,网络技术的每一次更新都可能在短期就产生巨大的颠覆,不能快速的赶上爆发的时代,不能快速研发快速创新快速换代,就可能面临更快速的被淘汰。在此前,小米作为行业的搅局者,以其“轻模式”,巧妙的跳开了与国际大牌的对决,站在了国产手机发展的风头浪尖上。但在前有龙头后有追兵的2014年,小米不得不加速的快跑,否则就会惨遭淘汰。
相比互联网行业中上演的小米快跑,格力要从容很多。得益于长期以来专注于技术研发,格力掌握了核心技术,在行业中坐稳了龙头地位,同行业的追兵都远远落于其后。这让格力又有了更多的精力,可以专注于下一步的技术研发与渠道深耕,能更游刃有余设计未来发挥自身优势。这种从容虽然无法一次带来爆发性的业绩上涨,却可以给格力带来稳健的增长和长足的发展。
12大与小:各有所用
从经营业绩来看,小米以300亿出头的销售额,比起格力的超过1000亿还有非常大的差距,是个“小兄弟”,不过必须看到,互联网行业成功企业的几何增长有时远超预期,如果发展十分顺利,小米在营业额上比肩格力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但同样也要看到,正是移动互联网行业的这种“虚”和暴富,让风险也几何增长。在过去短短数年,大起大落、天翻地覆不断上演,诺基亚、摩托罗拉这两支曾经雄霸天下的企业已是明日黄花,曾经如日冲天的苹果的也难一枝独秀。2013年底,4G牌照的发布,让整个行业进入到新一轮洗牌中,小米的成功是否能够延续还需要时间来证明。
老与少:各有所图
得用户者的天下。拥有稳定壮大的消费群体仍然是未来成败的最关键因素。
就目前消费群体而言,格力的消费者一般是有稳定家庭关系与收入来源的中产阶级,相对而言比较“老”。他们注重生活品质,有充裕的购买力,而且忠诚度高,稳定性强,回头客多,老顾客多。格力二十年时评选了一批品质见证大使,很多都是使用格力空调超过20多年的老用户,这是对格力用户忠诚度高的一个很好的注脚。
而小米的消费者更多的是年轻人,相对而言比较“少”。他们的收入不一定充裕,但注重时尚,喜欢求新求变,品牌忠诚度相对要低很多。移动互联网本身就是求新求变的行业,整个行业的品牌忠诚度都是比较低的,年轻追逐时尚的年轻人,今天迷恋这个品牌,明天迷恋另一个品牌,很是常见,而且跟性价比没关系。
远与近:各有所取
长远规划是两个行业发展都不容回避的课题。
2013年,格力营收超过1200亿元,按照格力的发展规划,格力每年营收增长200亿元左右,到2017年营收达到2000亿元。而小米内部人士表示,2013年年终时,雷军曾在内部透露,规划争取2015年左右小米达到上千亿的销售额。
“过去三年小米独享了电商宣传品牌的模式,但直到去年下半年华为推出荣耀,包括金立将推的新品牌,未来国内的竞争对手不会再给小米太多时间去独享这一模式。”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表示,未来小米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但制造业在互联网时代中也被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未来的渠道发展以及用户体验与产品设计方面更多的参考电商发展的模式与经验,将为格力赢来更好的未来。
对赌期限是五年。五年对于格力来说,是一个可以预期的未来,实现规划目标指日可待。五年对小米来说,既足够建立起一个超级商业帝国,也足够一败涂地销声匿迹。显然,目前无法给出定论——谁会稳赢。
抛开赌局,社会各界更愿意看到,无论是制造企业代表格力,还是互联网企业代表小米,在未来五年,更多地在全世界开创更成功的中国模式。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