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阻挡小米的前进脚步,华为?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小米用破坏性创新提前卡位,卡得华为满身气力无处发挥。小米走向未来的基础是顾客社区。但其也有两个弱点:第一,小米没有技术,因而产业链生态非常脆弱。第二,小米的顾客基础还不牢靠。小米走进了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但没有走进年轻人的价值观。
小米的破坏性创新做了最彻底的打算:要顾客而不是要利润。
小米会成为伟大的企业吗?还渺渺无期。客观地说,现在的小米只是一家成功的企业,甚至很有可能成为张瑞敏先生所讲的“时代的企业”。
诺基亚的衰落让我们认识到,互联网时代的变化速度太快,一家大的公司和一家小的公司,失败以及灭亡的几率和速度几乎一致。小米也一样不能忘乎所以,它是个有很多弱点的公司,如果解决不好,甚至会成为短命的公司。但即便如此,仍然不能抹掉小米对中国企业的示范价值。
小米用事实告诉中国企业“在新时代应该如何做营销”,可以说它树立了营销的新标杆。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一批中国企业—像海尔、联想、TCL等,代表了中国营销的1.0水准,小米则代表了中国营销的2.0水准。最近,海尔和华为都在学小米的营销,其他企业还要观望吗?
我非常激动有小米产生。我们妄想一下,如果“华为的技术基因”和“小米的市场基因”结合在一起,是否很像“乔布斯时代的苹果”呢?历史再往前推,如果当年联想不发生“柳倪之争”,“倪光南先生的技术基因”加上“柳传志先生的市场基因”,是否有点像索尼鼎盛时期的“井深大+盛田昭夫”组合呢?如果真能这样,中国就真的有可能产生伟大公司。
或许现在,诸位能理解我对小米的偏爱所在了。我们重新来剖析一下小米。
1.小米现在成功的原因:破坏性创新。
有关小米成功的原因,坊间的讨论汗牛充栋:小米利用了智能手机的换机潮、互联网思维、尖叫产品、铁人三项、期货定价策略、无库存销售方式、口碑传播、品牌背书、带领顾客一起玩、饥饿营销,甚至无节操的炒作和雇佣水军等。这些从各个角度的观察都有道理,这也说明了小米堪称新营销方式的样本。
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小米对智能手机行业进行了“破坏性创新”!这是小米战略的最成功之处,而定价等战术行为是围绕这个战略而展开的。智能手机的换机潮,不仅小米,华为、中兴、联想、魅族等都看到了。其中华为和中兴在整体出货量上超过小米,但市场的主流地位却被小米牢牢掌控。
原因就在于小米采用破坏性创新提前卡位了,卡得华为都满身气力无处发挥。华为是最懂得“压强原则”的:当发现一个战略机会点,华为就会在针尖小的地方把最大资源迅速堆上去,实现后发式追赶。
按照任先生的说法,“敢于用投资的方式,以千军万马压上去”。在通讯设备领域,华为就是以这种方式打败爱立信[微博]、西门子和思科的。但在智能手机领域,华为面对小米这种力量悬殊的对手,却无从发力。奥妙就在破坏性创新。华为此前打败爱、西、思,利用的就是破坏性创新;而在智能手机领域,华为无从破坏了,小米把底线站住了、卡死了。这是高明的战略思维。
什么是破坏性创新?克里斯坦森先生说,创新有两种,维持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简言之,维持性创新是不断发展技术,以期向市场中的高端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这是领先企业通常拥有的资源以及采用的策略,例如苹果。而破坏性创新则不是向市场中的现存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而是用不够好或更差的产品—通常是更简单、便捷和廉价的产品—来满足不挑剔的、低端的新消费者。例如小米。
智能手机就是存在破坏性创新机会的市场。这类市场中,技术的进步通常超越了大多数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的分布通常是金字塔型的,上端是那些挑剔的高端消费者,可能从来不会对市场上的最好产品感到满意,一些企业的战略是满足这群消费者以获得更高的利润;而在中低端,消费者通常对较低性能的产品就会感到相当满意了,只要性价比在他们的期望范围内。
小米抓住了破坏性创新的机会,直接从低端切入。所以,尽管有很多人说小米没有硬件的基因、小米的品质差到会掉漆和频繁死机……这些都曾经或仍然是事实,但消费者就是喜欢,因为小米的产品契合了这群消费者。
而且小米的破坏性创新一步到位,没有给后来者再从底端切入的空间。小米的价格直接在底线上,这种策略一举两得:一方面让消费者尖叫,提高了性价比而推动了互联网口碑效应;另一方面直接在竞争中卡位了,没有给华为这样的潜在竞争者留下抄后路的机会。所以华为如鲠在喉,因为擅长的方式被小米先行采用了,想来想去,没有高明之策,只得跟小米打价格战了。小米的应对非常迅捷,针对华为再度大幅降价。华为和小米的竞争就此展开。
2.小米走向未来的基础:顾客社区。
小米应对华为的挑战,毫不令人意外。扩大顾客基础,不让华为进入年轻人社区,这是小米应对华为价格竞争的目的所在。雷军[微博]先生曾说,在硬件上赚钱是意外之财。显然,小米的破坏性创新做了最彻底的打算:要顾客而不是要利润。这是战略思维,想的不是今天获取多少利润,而是明天靠什么获取利润。
智能手机的低端人群是年轻人,而年轻人代表未来。谁拥有这个群体,谁就可能拥有未来。商业历史上,这种成功案例不胜枚举。宝马靠此崛起,从濒临破产到与奔驰抗衡;百事可乐靠此与可口可乐分据饮料市场。小米是同样的思考。
企业不能仅仅与顾客建立产品的供求关系,而必须做一点与产品销售无关的事情,来深化企业与顾客的关系,让顾客感到意料之外的尊重、喜悦和幸福,从而产生对企业的信任、喜爱和依赖。按照我的老师包政先生的阐述,企业需要建立的,不是产品供给与需求的关系,而是供给者(企业)与需求者(顾客)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然后在这种关系中,企业不断寻找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机会,获得回报。
小米做的就是这个事情。它利用智能手机为契机,建立起年轻人的社区,然后通过不断地走入消费者生活和心智的各种活动——诸如爆米花节、同城会、相亲大会、公益活动等等,深化了小米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很多人把这些看成了小米销售手机的手段,其实并非如此。
小米是在构建社区!现在的小米,营收重心是手机,业务重心是小米网(已经是O2O了)。小米的未来系于小米网所构建的顾客社区。这是小米走向未来的坚实基础。德鲁克说,企业的存在基础是顾客。这句话,大概所有企业里的管理者都会背诵,但有多少企业在踏踏实实地建立现在以及未来的顾客基础呢?
我说过不需5年,小米3年即能在营收规模上超越格力。有人问我,是否对小米能活过5年没有信心。其实,我想表达的是,一个企业如果有了坚实的顾客基础,它可以延伸的领域是很多的。回想一下,苹果公司不恰恰是做了同样的延伸吗?iPod、iPhone、iMac、iWatch……
中国也有这样的企业,比如携程。当年携程平进平出卖机票的时候,有谁对这家企业充满信心?然而,携程依靠不赚钱的低价机票建立了顾客基础,然后围绕着顾客旅行生活方式来延伸酒店和旅行管理的代理业务,也已经成了一家优秀的公司。小米的顾客基础要远比携程坚实,小米与顾客的关系也更加紧密,小米的未来延伸什么业务会不可能呢?
3.谁能阻挡小米的前进脚步?
如此说来,如果小米能够解决管理和文化的问题,是否就不可战胜呢?当然并非如此。我只是说,构建社区比卖产品的公司更有未来。这个道理,德鲁克先生和莱维特先生在1960’s年代就讲过。
经典文章《营销短视症》讲的这个概念。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任何一家企业不能跟随社会变迁而改变,不能跟随顾客的需求而变,不能把技术与需求对接而不断改变,都会走向衰落。伟大如亨利福特也被超越了;数码相机替代柯达不过十年,智能手机就要把数码相机的大众市场替代了。
在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的今天,小米模式有更高的灵动性。只要小米能不断地深入顾客生活方式当中,就有更多延伸和改变产品的机会。小米并不依赖于智能手机的生命周期而存在。当今时代,持续存在的企业都是产品链的组织者,都是把技术(或资源)叠加到顾客端而建立优势的。即便伟大如英特尔[微博]都因固守芯片上的技术优势,而被高通以适用平板和智能手机的低耗芯片打败了。我们的企业还不应该深刻反省吗?
当然,小米的业务延伸也绝非轻易可为。小米有两个很大的弱点:
第一,小米没有技术,因而产业链生态非常脆弱。董明珠女士所讲的这点,我非常认同。小米可以整合别人的工厂,但能整合别人的技术吗?小米在技术端非常容易被人牵制。最近小米3的风波,根源就在此。小米要在低端卡位,需要在硬件和软件上降低成本,自然想加盟TPK和联发科[微博]的阵营,但这是高通所不能容忍的,而小米现在高度依赖高通及其合作伙伴。
华为在这一点上强过小米太多。在通信设备领域,华为不断地技术上大力投入,尽管没有核心技术,但能够在外围应用技术上大面积布局,进而达到与竞争对手专利互换互用的结果。按照任先生的说法,哪怕以十换一都没关系,至少企业获得了进入市场的通行证。
小米能够拥有自己的技术吗?智能手机基本不可能,其他产品领域可能吗?如果没有技术,小米的价值链生态如何建立?如果没有价值链生态,小米的根基就像建立在流沙上,其枝繁叶茂很可能变成幻象。当然,小米有建立技术基础的机会。在全球化高度分工的今天,小米有机会靠资本来并购或联盟技术型企业,以构建自己的生态链。但小米必须更加重视这个问题,而不能只看到营销。这一点,董女士的提醒对雷先生是善意且极具价值的。
第二,小米的顾客基础还不牢靠。小米走进了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但没有走进年轻人的价值观。未来的世界,被顾客喜爱的企业,不仅需要符合他们的生活方式,更要成为他们的价值观的代言人。小米的价值观是什么呢?小米卖的是什么呢?发烧友手机,还是带领大家一起玩?这个群体显然不会持续地发烧,不会持续地玩下去。所以,小米需要从眼花缭乱地活动中抬起头来,赶紧高举主流价值观的大旗,代言这群“想逆袭、想改变命运的屌丝”。
否则很可能被竞争对手阻击。如果华为、联想或中兴不仅在性价比上超越小米,同时在价值观上阻击小米,尤其是在小米还没来得及从智能手机向其他产品延伸的时候,形成阻击,小米就危险了。
小米是幸运的,不仅赶上了智能手机的台风,而且遇到了一群没有营销基因也缺少战略思维的竞争对手。但若华为改变了呢?2013年华为有两个变化值得注意:一个是引入原诺基亚全球营销副总裁,另一个是提出股权激励向外籍雇员开放。这是否意味着华为会改正以工业品营销模式来经营智能手机的错误,而坚决以小米为国内竞争对手,并把小米模式复制到海外市场呢?如果这样,小米的前进步伐会被阻止吗?
我一直期待我国能产生一家伟大的企业,能够把“华为的技术基因”和“小米的市场基因”结合起来,去赶超三星和苹果这样的企业。它会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