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中国”战略遭多重围困 运营商盼政策支持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1ic通信网讯, 近日,三大运营商相继公布前三季度的财报,三家均面临话音业务和用户增长乏力的情况,加之“宽带中国”城乡建设投入力度大而农村成本回收难等问题,运营商正面临多重挑战,亟待政府给予更多资金和政策支持。
宽带建设之困
进场、补助、回报三难
今年8月,国务院发布“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宽带建设自此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目标是到2015年,基本实现城市光纤到楼入户、农村宽带进乡入村,部分发达城市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00Mbps。
本月下旬,人民网通信频道记者走访了地方省份,了解到“宽带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仍面临几多困难。
困难一:进场难,包括住宅老小区和城市强势区域(如铁路、机场和地铁等)。“最后一公里”之难,在于光纤入户难,主要源于物业阻拦和运营商过度竞争造成的高额“入场费”。
老小区上网采用的是铜缆接入,而铜缆在传输距离和信号衰减上受限,同时维护成本较高。“光进铜退”涉及到在家中打孔穿线,于是遭遇物业这一“拦路虎”。物业与运营商玩起了博弈,进而推高了光纤的“进场费”。城市强势区域“入场难”亦是同样的道理。
困难二:补助难,主要是老小区拆迁后损失较大。记者在走访“光谷”所在地--武汉时了解到,为响应“宽带中国”战略,武汉市大力推进光纤入户工程,新建小区每户受到FTTH光纤到户的补贴,但却在老小区宽带改造上犯难。
目前,武汉全市约有1万个建筑工地,当地官员被百姓戏称为“满城挖”。“往往是老小区刚改造完毕,房子就被扒了,我们改造投入较多,但政府却没有相应补贴,最后损失很大。”湖北电信有关负责人向记者反映道。
困难三:回报难,主要是农村地区投资成本高而收益战线长。据悉,为了弥合数字鸿沟,满足农村上网需求,湖北电信在全省建立了“村村通”工程,投入高达6亿,建设与运营成本大大增加,短期无法收回成本。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主任何伟表示,在兰州农村调研发现,那里宽带每户的接入成本是5000元,而用户每月可能只消费几十元。“不仅是投资,维护的成本也相当高,15年至20年成本都难收回来。”他如是说。
运营商肩负多责
网络建设和信息平台搭建
众所周知,三大运营商肩负着国家骨干网络建设与运维支撑的责任,同时近年来面临OTT业务(over the top)的冲击,也逐渐把重心向增值业务、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方向倾斜。
记者走访武汉时了解到,湖北电信搭建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栗信通”,整合了湖北农业信息网,将产业链的上下游信息打通,并结合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建立手机客户端,方便了农民和商户随时随地进行交易,促进当地特色产业经济发展,并实现了规模复制,如“烟草通”和“瓜瓜通”等。
在采访中,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院史炜表示,电信运营商作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这一责任是由历史决定的,不过运营商业并非万能的“救世主”。
12三大运营商在国家基础网络设施上的巨额投入是信息服务的基础,史炜建议运营商发挥好骨干网的技术优势,搭建好服务政企和公民的“智慧平台”。
他建议运营商做好信息资源的整合,通过股权结构调整(包括合并、投资、兼并和外包等形式)以及资本合作等方式,建立好开放、融合和产权多元化的综合性平台。
虽然地方运营商在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有不少成就,但仍缺乏明晰的盈利方式,加上垂直化的管理方式也使其较难做出好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在灵活性上难以匹敌OTT业务。“运营商需要在信息源上有实质性的突破,要找寻自己真正的业务增长点在哪里。”史炜如是说。
政府需加大支持力度
采购服务、投入资金、开放信息源
我们可以看到,运营商不仅承担国家战略基础设施的建设重担,也负有公共信息平台搭建的责任,加之OTT业务对语音业务的挤压、4G商用的更大投入与盈利之困,运营商目前面临多重挑战。
今年8月,国务院出台政策,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即对于国家公共平台服务,将采取政府采购、政府买单的作法。其实,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国际上的普遍做法,不能只采购产品而没有服务。
据悉,英、法、美、德、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东欧国家的政府通过多种市场化措施将城市基础设施、邮电通讯、自来水供应、医院、交通、治安等各项公共事务推向市场化。
在宽带建设方面,据悉,日本政府对宽带运营商提供无息贷款,瑞典政府承担农村宽带网建设成本的1/2,美国建立了宽带建设基金,均对运营商的网络建设给予资金上的支持。
史炜建议,国家提供特殊政策,改善政府投资机制,与发达并轨,采取政府买单的做法对运营商进行扶持,同时辅以运作健康的市场机制,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
近日,国家大力推进“信息消费”,它不仅能激发新的消费热点,拉动经济增长,也是“宽带中国”发展的动力。“宽带中国”不是建好网络这么简单,需要全产业链协作,开发出更多更好的互联网应用惠民,进而激发消费意愿,反过来利好运营商,以更好地建设国家基础设施、服务全社会。
同时,业界专家呼吁释放政府信息资源,以政府的信息公开作为表率,同时进行政策主导与资金引导,进一步实现信息化的全方位推进。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