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戴尔的方向就是没有方向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1ic通信网讯,大而全的背后,恰恰反映了戴尔这家公司越来越缺失的方向感。
二流明星,100块钱一天(抑或更便宜)雇来的兼职“粉丝团”,Cosplay、性感女模、热舞女郎……这里不是阴暗角落里的地下小酒吧,而是北京的世贸天阶,戴尔举办的终端用户计算体验会。在11月27日下午的这场活动上,几乎能想到的IT公司产品会上惯用的作秀方式,都被一股脑拿了过来。甚至戴尔大中华区产品总监林浩,还上演了一场场景体验式的“小品”,做了一盘蔬菜沙拉。
可是,戴尔究竟要传达什么?在场的记者一头雾水。或许,他们要表达就是:嗨,你看,我也有平板,我也有可翻转的跨界笔记本。嗯,别人有的,我都有,我叫戴尔。
然后呢?这场秀就结束了。
或许,这只是一场“体验会”,不需要小题大做,但是,背后反映的恰恰是戴尔这家公司越来越缺失的方向感。
戴尔不是一家没有先见之明的公司,2007年在许多PC厂商还在中国的农村市场鏖战的时候,戴尔就开始了转型。他们希望走一条类似于IBM的转型路,在服务器、存储等广阔的企业级市场寻求增长机会,跳出越来越低利润的PC。
可是,戴尔只猜对了一半。他们猜对了PC市场的衰落,却没能猜到移动互联网兴起带来的终端回潮。
这几年来,戴尔是个好学生,一直在向IBM学习,从咨询到服务,再到硬件和解决方案,学的有模有样。可是,在2013年,IBM突然出现了下滑,硬件业务也遭遇增长瓶颈。一时间,IBM不再是个好老师,科技产业的“IBM流派”不再是个让人兴奋的转型方向。戴尔失去了学习的对象。
今年8月份戴尔公布的二季度财报,净利润下滑了72%。9月11日标准普尔公司更是将戴尔的信用评级从“BBB”下调至“BB-”,这意味着戴尔公司的信用评级从投资级滑落至垃圾级。5年前,摩托罗拉也“收获”过垃圾级的待遇。
11月份,戴尔以249亿美元的价格完成私有化,希望关上门专心转型,可是,当别人都在玩云计算、大数据的时候,戴尔还在门外徘徊,没有找到进屋的钥匙。私有化,更多是为了掩盖越来越难看的股票罢了。
在鼎盛时期,这家当年全球最大的PC厂商的股票一度高达50美元,私有化的最终成交价是每股13.75美元。让人唏嘘。
做PC没有联想专心,做企业级,一直未能进入中心地带,戴尔就这样越来越边缘。或许,这家公司的方向就是没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