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移动抢跑4G持续大手笔投资 被指烧钱无底洞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1ic通信网讯,近日在4G牌照尚未发放之际,其已率先在多地开卖4G手机。这背后凸显了中移动希望借助4G扳回一局,重新抢占市场先机的急切心态。
但能否如愿,道阻且长。
4G抢跑
4G的脚步,越来越近。这当然要归功于其主要推进者——中移动。
11月6日,北京移动正式开始出售4G手机,并办理相应套餐,用户可以前往10家营业厅现场办理。此前11月1日,广东移动也开启了4G业务体验。
“现在是试商用阶段。”广东移动一名人士告诉新金融记者,从11月1日起到今年底,中国移动将向广州、深圳全民开放4G免费体验,每月流量高达15G。
广东移动数据显示,从9月29日开始4G预约,截至10月底,仅广州地区,4G体验用户就已经超过5万。
上述人士透露道,目前通过工信部入网许可证的4G手机一共有5款,除了三星N7108D和索尼M35T之外,还有华为D2-6070、中兴U9815以及iPhone 5S。
“能最先体验到新技术,很多用户还是很愿意尝试的。”他表示,办理4G体验也非常简单。
据介绍,消费者不需要改变号码,也不需要重新登记和签约,只需要到指定营业厅更换一张SIM卡,购买一部4G手机,就可以体验中移动的4G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4G牌照仍未发放,虽然此前工信部已经在多个场合表态,计划年内发放4G牌照,但究竟何时发放,仍属未知。
“中移动希望能通过4G扳回一局。”融合网主编吴纯勇告诉新金融记者,一方面中移动在3G上没有取得优势,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大潮下,中国移动也需要抓住4G的先机。
12截至2012年12月底,三大运营商3G用户总数达到2.34亿,移动的3G用户为8792万,占其中37.5%,而在2G时代,移动的市场占有率在七成以上,某些地市甚至达到近九成。
不同于其他两位竞争对手,中移动近年来一直努力推动着4G时代。
早在工信部2010年年底批复赞同中国移动TD-LTE规模试验方案以来,中国移动便率先在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深圳、厦门6个城市建设TD-LTE大规模试验网。
2012年11月份,中国移动再次加快TD-LTE网络部署进程,计划扩大TD-LTE的建设范围,并新建第二批TD-LTE大规模试验网城市,包括北京、天津、青岛、宁波、成都、福州、沈阳、无锡等10个城市。
最新消息显示,12月17日,中国移动将正式推出全新的商务品牌“和”,涵盖旗下2G、3G和4G,未来的资费套餐都在这个品牌之下。另外中移动方面表示,2013年中移动的业务还将以3G为主,2014年3G、4G终端结合发展,2015年则要全力投入4G。
4G的重要性,对于移动不言而喻。中国移动一位内部人士告诉新金融记者,中移动目前正积极宣传TD-LTE网络,并多地开展4G体验,其中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扭转“3G时代以来,客户认为移动技术不行”的观念。
尚不明朗
移动或许对于4G太过乐观。
据工信部和中科院等权威部门和机构预测,4G网络前期建设拉动的投资规模在5000亿元左右,网络正式商用后,还将带动终端制造和软件等上下游行业,产业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4G启动后,中国信息消费市场又将迎来新一轮变革。
“4G一旦全国成熟地开展,不仅仅能给中国相关产业链带来商机,更有望走出去。”吴纯勇说道。但他同样表示,目前4G的发展也暴露出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对于未来的4G格局,极有可能出现的一个局面就是GSM、3G、4G等共存。除此之外,在TD-LTE发展初期,大约会保持在5-10年之间,主要以解决宽带热点覆盖为重点,这个时间段还要取决于未来的这个热点覆盖到底是Wi-Fi为主还是坚持以WAPI为主。毕竟,在一些重点的城市及区域内,一定要满足这些高端用户对于基于移动高速网络的各种需求。”吴纯勇认为,对于中移动来说,现下急需解决基站、无线热点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并且这些需要高额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则极为考验中移动的资金链。
工信部部长苗圩也曾表示:“4G是通信业发展的趋势,但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基站建设和终端产品研发是制约国内4G发展的最大短板。”
中移动也意识到这一问题,正往这一领域持续大手笔投资。
据中国移动此前透露的消息,今年将投资417亿元用于20万个4G基站建设;TD-LTE终端采购将超100万部,TD终端补贴超过300亿元。上述700多亿元投资,只是中国移动4G网络建设的启动序幕。
“在4G网络建设上,移动可谓是挥金如土,中国移动4G网络建设将是一个烧钱的无底洞。”互联网评论人士贾敬华告诉新金融记者,持续巨额投入之下,在短信和语音等传统业务下滑趋势下,中国移动必须要思考如何盈利的问题。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中移动所运营的TD-LTE是我国主导研发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从全球市场来看,FDD-LTE(LTE网络的另一种模式)在国际上已获得广泛使用,TD-LTE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市场前期探索也面临着网络终端匹配、用户感知度低等问题。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