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华为:网络能力开放的平台战略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4月30日早间特稿(陈宝亮)“假如未来数据流量管道像太平洋一样粗”,任氏风格的比喻已几乎成为人尽皆知的名言,与之一同成名的还有华为的太平洋管道战略。
但如果就此判断华为始终在单纯地建设管道,那就大错特错了。今天的华为,不仅仅有管道战略,他们还开始在管道之上搭建平台战略。而平台战略,已经成为华为运营商BG的重要转型方向。
2014年3月以来,华为在北京、深圳、印尼首都雅加达等地举办“电信能力开放合作联盟大会”。知情人士向C114透露:“华为主张运营商能开放所有的网络能力,以API的形式出售给各种应用开发者,以此融入到互联网大潮中。当然,华为的终极目标是建设一个跨全球运营商的平台,让开发者在华为的平台上享用全球运营商的电信网络能力。”
如果这一战略成功,华为一方面可以帮助整个电信行业规避由OTT带来的管道化,因为管道能力已经成为OTT业务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华为也将从单纯的管道提供者转型为网络能力提供者,将电信网络能力作为一种服务,出售给应用开发者。无论是对运营商还是华为,这都堪称巨变。这就是华为的平台战略。
运营商的API经济
其实,华为的平台战略由来已久。
2004年,华为建立inTouch Lab体验中心,当时华为的想法是联合全球运营商,为SP提供统一的跨运营商的增值业务平台。2009年,华为正式启动inTouch SDP(Service Delivery Platform)合作平台,此时,华为已经提出让运营商开放API接口的计划。
不过,华为始终把SDP定位为管道战略的增值部分,是“使能平台”,该平台也一直由华为业务与软件产品线负责。
但是,在腾讯、阿里综合平台爆发的2012年,华为开始重视重新重视综合平台。据记者了解,这一年华为的宽带、无线产品线开始转型。“不谦虚的说,我们传统的产品很强,但我们看到了OTT的威胁,我们要做一些与电信、互联网相关的尝试。” 2012年,华为宽带市场已经连续4年稳居全球第一,无线产品仅次于爱立信。
两年间,他们从最初转型时的懵懂,经历了各种尝试中的失败、成功,并逐渐清晰地意识到电信行业在互联网大潮中的定位。
互联网的精髓是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实现效率最大化。而目前,资源出现在互联网上的形式大部分是API。API,就是当前互联网的脉搏。
Google、Facebook、乃至国内的BAT都已经在其综合平台上提供包括流量、业务、计费、用户管理等API,越来越多的移动应用开始开发以API驱动为主的移动应用。“在这个时代,你可以找到几乎所有的API,只要你有idea,你就可以把你需要的API组装成为APP。”一阿里云平台人士表示:“API大幅降低了创业门槛,它是互联网的养分,而我们的平台就是超市、是土壤。” 在Google和Facebook上,每天有50亿次API应用请求;Twitter每天有30亿次API请求,占其全部流量的75%。
电信网络同样有成为土壤的资格。华为平台战略主张“把运营商的‘计费与支付、用户管理、网络控制、数据信息、短信、话音、云服务、业务系统’等电信能力开放出来,并且以API的形式提供给所有的行业集成商、中小企业,以及互联网应用开发者。”
网络能力开放的救赎
目前,电信、移动已经建立综合平台,并在其平台上提供统一帐号、流量经营、APP整合营销等能力。华为在北京“电信能力开放合作联盟大会”上还介绍了他们参与的“福特与上海联通”、“中国移动MM平台”、“福建电信翼比特平台”、“俄罗斯三大运营商Megafon、MTS、VimpelCom的ONE API Program”等电信能力开放案例。
2013年记者曾有幸接触过福建电信翼比特平台,通过向迅雷开放宽带提速、业务、用户管理能力,翼比特平台单月带动收入近100万元、同时带动千万IDC收入,而迅雷MOU(每用户在线时间)提升了70%。目前中国电信已经将该平台在全国推广。
更为成功案例的还有America Movil这个案例。目前,America Movil开放平台上有超过250个合作伙伴、已经上线近千个业务、每年新增130多个业务。2013年,该平台单月收入超过7400万美元。
虽然目前支持开放网络能力的运营商尚在少数,且开放的网络能力也并不多,但网络能力开放确实是运营商在OTT、管道化面前的一根救命稻草。
“当前,几乎所有的互联网业务都是以IP包的形式承载在网络上,IP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这些业务在管控、体验、质量、稳定性、安全等方面有着先天不足。”一中国电信内部人士向记者分析了“电信网络能力开放”的市场需求,他认为“与互联网业务不同,电信网络强调电信级、可靠、可管可控,而这些能力确实是很多互联网业务所亟需的。”
开放之后,运营商的电信网络就通过API融入到互联网业务之中。而且,绝大部分业务都会在运营商的计费系统、业务管理系统中体现,而且可以通过手机号进行统一管理。“虽然不是我们的业务,但我们完全可以保证其质量,并且收费。”该人士向记者分析:“Orange与Google、Netflix与Comcast的合作就与此类似。”
对这些始终被视为“野蛮生长”、“对运营商没有任何贡献”的互联网业务,运营商终于不用再无可奈何,不用一遍遍去申述“流量剪刀差”、“管道化”。
但需要指出的是,运营商的网络架构、业务体系并没有考虑过开放,目前的电信能力开放存在多种障碍。翼比特平台的研发人员曾向记者举例:“现网有些物理设备不支持开放,现有业务系统也存在很大挑战,目前只有华为提供了支持开放的OSS/BSS系统。”
此外,即便是开放出来的能力也存在调用复杂、出错率高的问题。
运营商的恐惧:“与虎谋皮?”
但这些技术架构上的问题都是可以打破的阻力,真正限制开放平台的阻力来自运营商对网络能力开放的态度。这也是华为inTouch SDP目前没有取得突破的根本原因。
据记者了解,最初华为计划在2013年面向市场宣传SDP,但因为来自运营商的顾虑,华为的宣传计划搁浅。4月3日的“电信能力开放合作联盟大会”至少谨慎筹备了3个多月,而大会召开时也如履薄冰,未对任何媒体公开。[!--empirenews.page--]
一方面,华为想在互联网经济腾飞的关键时刻拉拢开发者,必须要尽早面向市场启动宣传;但另一方面,华为要“谨慎对待”态度不明的运营商,只能如履薄冰。
之所以态度不明,是因为运营商正在做一个最艰难的选择。上市电信人士向记者分析:“如果要摆脱OTT困境,似乎只有能力开放这一条路;但能力开放之后呢?具备了电信能力的OTT业务是否如虎添翼,带来更具毁灭性的破坏?”话音、短信也许将永远消失。
关于开放,运营商已经吃过一次亏。始于上世纪末的网络IP化帮助运营商开放了业务能力,但运营商也同时失去了业务控制权,互联网业务从此开始野蛮生长。
“这一次如果开放网络能力,也就基本等于失去网络控制权,那么我们就只剩下传输控制权了,也就是挖管道、埋光纤的活。”该电信人士称:“更危险的是开放给华为,还有比他们更了解网络的么?”华为可以在运营商的网络能力之上迅速搭建起全新的商业模式,绑架所有互联网业务以及运营商,运营商一旦加入就无法回头。
也正是因此,目前主流运营商鲜有开放核心网络能力,而且即便是开放也一定要落地在自己的平台上。“如果开放给华为,那无异于与虎谋皮。”
网络能力开放已经不可避免,互联网业务与电信融合的时代正在来临。但是要在这种趋势中实现伟大变革、并借助互联网经济实现腾飞的华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