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被入侵”丑闻曝光双刃剑:政治减压 赢舆论支持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上周六,美国《纽约时报》和德国《明镜周刊》依托从斯诺登处获得的机密文件,曝光了从2007年开始,美国国家安全局(NSA)通过入侵华为总部服务器窃取华为内部核心商业和技术数据、监听华为高管以调查华为与中国军方关系,并希望借助华为遍布全球的产品设备的技术漏洞,对华为的用户通信进行监听,甚至发动攻击等一系列行动和计划。
NSA“入侵”华为丑闻的曝光减缓了华为在国际政治中的压力,为华为赢得了更多国际舆论支持。多年以来,美国政府一直以华为电信网络设备可能会“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为由,将华为拒之美国电信市场之外。不仅如此,美国政府还动用其政治影响力,对其它希望采购华为产品的同盟国家政府以“安全风险”为由加以干涉。即便在2012年美国众议院发布的报告称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华为和中国政府有任何“特别关系”,但仍然千方百计阻挠华为在美国市场的收并购及其业务发展。
华为多年来竭尽全力希望拓展美国市场,却始终收获甚微。去年华为CEO任正非在接受新西兰媒体采访时放言,华为将不会大规模投资和过于积极主动地贴近美国市场。不过,此次“入侵事件”的曝光让美国政府信誉扫地,最终成了“贼喊捉贼”的小丑。
《纽约时报》文章刊登后,华为随后发表声明,表明对于美国NSA入侵行为的强烈谴责,并以“网络安全捍卫者”的姿态表示,“华为反对一切危害网络安全的行为,并愿意以最为开放透明的态度与各国政府、行业、用户一起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网络安全挑战。”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此次“被入侵”的曝光对华为来说是把双刃剑。虽然华为“蓄谋”利用自身销售的设备产品图谋“威胁他国安全”似乎再次成了不攻自破的谣言,但“被入侵”会让市场对于华为产品可靠性的信任度打折,而这一点同样将让竞争对手有机可趁。我个人认为,对于华为来说,“被入侵”事件曝光的长远影响甚至有可能弊大于利。
受到最直接影响的可能是华为新兴的企业业务。根据华为此前初步发布的2013年度财务数据,华为企业业务在2013年营收达168亿元人民币,占全球7%,但年增长率却高达32%。华为在近日在南京举办的合作伙伴大会中透露,未来3年华为企业业务在中国的复合年增长将保持35%,组织规模将扩大10倍。“虽然对华为来说,企业业务还处于投入阶段,但我们十分看好在企业市场的发展。”华为CFO孟晚舟在今年1月的华为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然而,作为企业信息化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华为自身“被入侵”事情无疑会对其蓬勃发展的势头产生不良影响。
华为的运营商业务也可能因此受到影响。在《纽约时报》的报道暗示,美国NSA已经找到了华为运营商网络产品的安全漏洞,并企图运用这些漏洞,借助华为连接全球1/3网络人口的设备来采取进一步的“监听”和“攻击”行动。这一信息的揭露对于华为在运营商市场的业务拓展一定会产生不利影响。
华为在“被入侵”后的声明中表示:“华为高度关注客户以及我们自己网络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我们也已经建立了端到端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并不断对其加以完善。和其他公司一样,华为也持续地阻止外界针对我们内网的攻击,并不断完善、增强我们的基础设施。”
对于华为来说,当务之急是重整自身网络安全,不断寻找可能的网络漏洞。在自身网络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安全性方面,推动各地区第三方评测机构,发布相应权威的产品安全性报告,以此解除用户疑虑。
“网络安全永远是相对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网络安全专家对我说,“任何产品都存在安全漏洞和隐患,问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你是否有攻击的价值,二是在发现漏洞后能否及时进行修补。”以微软为例,每天可能都会发现大量隐藏的安全漏洞,但通过不断发布补丁、升级,避免了未来因漏洞而导致的重大安全世故的发生。
毋庸置疑,已经成为全球通讯行业巨头的华为显然会成为网络攻击的“众矢之的”,而这一次华为不仅要面对普通黑客的攻击,而且要面对国家政府间“政治化”了的有组织的“攻击”,其挑战可以想象。
“华为在美国政府多次不公正的对待下,仍然保持了克制的态度和国际涵养,这是非常值得称赞的,”《福布斯》中文版总编辑周健工评价说,“但在产品和服务方面的提升,可能还需要更进一步。”
在我看来,一切非商业化的政治斗争对于人类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健康发展都是无益的。如果美国政府的行为引起中国政府以牙还牙式的还击,那么损失的只能是彼此的利益。不知此次事件后,美国政府是否会有所反思,对华为在美国市场的发展开启一扇新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