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地区泡沫已经出现:中国“造芯运动”预警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以上海为例,2000-2003年芯片的累计投资已达84.78亿美元,这几乎是前10年的总和。一时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北京、上海、深圳、西安、成都都雄心勃勃地宣称要打造中国硅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城市当初的豪言壮语已渐渐远去,北京、上海相继爆出芯片项目停滞甚至下马的新闻。
尽管有许多城市在对芯片的追逐中失落而去,但却始终不乏后继者,如今这个名单上又多了沈阳、哈尔滨等城市的名字,尽管即便是上海,也还没有把芯片打造成一座金山。
一个城市能否建成芯片基地,所需的条件是多方面的,简而言之,人才、资金、自然环境构成了产业形成的三要素。
相比之下,北京的人才优势得天独厚,而深圳为了吸引更多设计人才,开辟了芯片设计公司的孵化器,通过共用设备和平台降低芯片设计的资金门槛。最近,上海也获得了芯片技术核心企业ARM的知识产权“代理资格”,这使芯片设计的技术门槛也大幅降低。
资金更不殆言,一条生产线动辄以几亿美元计。
最后,由于芯片生产要消耗大量水和能源,且对环境有负面影响,一个城市如果本身的环境负担就很沉重,能否负担芯片厂就很成问题。
从芯片生产的整个链条上看,制造代工基地必然牵动着上游的核心技术和产品设计以及下游的委托客户,而且规模效应明显。越大的生产线效益越好,技术服务公司和订单也越多。
从国内来看,在这场竞争中逐渐真正成型的目前来看只有三个地带:一是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带;二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带;三是以深圳、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带。从这三个产业带来看:目前的产业链都要相对完善,客户相对充足,设计人才资源、产业环境也比较好。比较来看,上海在芯片产业拥有整体优势,芯片制造厂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国内发展最快的地区;北京依靠的是人才优势,其芯片设计方面优势,从设计出中国自己的CUP就可见一斑;而深圳的贸易优势则相对更加明显。
但即便是在这三个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芯片制造带间,也不乏激烈的竞争存在,这就是著名的“S+1”和“B+1”政策。
由此可见,中国可以发展芯片制造的地区都是那些经济最发达地区。于是,如果有另外的城市可以吸引到芯片项目,那么它们对于投资的优惠政策肯定比上述三个城市更为优厚。
当业界对于某些毫无技术和群聚效应的城市上马芯片项目表示忧虑的时候,如果把高技术高投入的芯片项目与政府业绩联系起来,一切也很容易理解。如记者了解,中国大多数芯片项目都是政府主导型的,没有政府在土地、贷款和税收上的优惠,中国的芯片投资很可能是另外一幅景象。
那么,如果中国造芯运动已经出现泡沫的话,这种政府主导型也应该得到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