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利浦中国开展集权运动 一年收入67亿美元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欧德维的飞利浦高速增长计划,把宝押在了中国业务的增长上。
亚太区的业务目前对飞利浦全球业务的贡献率是22%,“在五年内我们将把这个数字改写为33%”,7月25日,欧德维在上海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这是才担任飞利浦亚太区总裁两个月的欧德维(Jan Oosterveld)给自己定下的目标。
欧德维已经通过一次倾向性清晰的业务投入和管理结构调整向所有员工传达了这个强烈信号。
飞利浦近期对整个亚太区的业务结构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整,而中国,是这次大调整的中心。
工厂移师中国
“我们将把飞利浦照明中的UHP光源全球制造中心移到上海。”飞利浦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虽然飞利浦的照明业务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第一位,但GE等对手在这一传统产品领域的争夺已经使成本成为实际上的第一要素,将生产中心转移到中国,飞利浦毫无疑问将可以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
在飞利浦集团内部,公司按产品线被分为5大业务部门:消费电子、家庭小电器,照明、医疗系统和半导体。但每一个领域在过去的2年都遭受了冲击,从2001年开始,飞利浦曾出现了连续5个季度的亏损,这一局面直到今年第二季度才得以改变。而现在,飞利浦在全球正通过不同的投资力度对业务进行重新梳理。
飞利浦业务调整的原则是:投资将向赢利能力强的部门倾斜。欧德维说,小家电业务的利润目前正在逐步降低,照明业务目前虽然已经是排名全球第一位,但是这个市场的增长空间相当有限。而半导体业务目前正处在快速上升的阶段。
也正是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飞利浦在中国加大了半导体业务的投资。2002第二季度,总投资额为10亿美元的飞利浦半导体(苏州)有限公司第一期工程正式完工。同样是在去年,作为飞利浦全球四大芯片生产基地之一的飞利浦半导体(广东)有限公司,在去年增资3亿美元扩建了一座新的工厂。
而对于利润比较低的家电部门,飞利浦则开始了自己的调整步伐,“彩电生产要转移到苏州去”,欧德维说。这样,通过加大本地化的力度,飞利浦就可以通过对关键零部件的大规模采购,实现规模运营,从而降低成本。
2003年1月,飞利浦宣布将阴极射线管(CRT)显示器的生产线从匈牙利搬迁中国,以削减成本。
在显示器方面,飞利浦一直有很强的优势一一全球前十大PC制造商中有一半来用飞利浦的显示器,全球三分之一的彩屏手机采用的是飞利浦的移 动彩色显示系统。
而它的音响业务,经过几次产业转移之后,目前已经在深圳建立了一个全球供应中心——飞利浦音响产品的70%出自深圳,2002年,该工厂出口的产品高达15亿欧元。
欧德维的思路是,在飞利浦总部全球整合资源,集中生产基地以降低成本的调整中,让中国业务跃上一个台阶以此支撑亚太区飞速发展目标。
研发迁移中国:确定未来
在跨国公司当中,投入制造业并进行生产基地整合是前20年的主流。大规模的工厂转移只是飞利浦对中国投资的“第一阶段”,飞利浦中国区总裁张玥认为,飞利浦对中国的投资目前已经进入了研发力量转移的“第二阶段”。
在张玥看来,固定资产的搬迁中国和整合资源背后,主线是研发力量在中国的集中。
按照他的“投资三段论”的观点:第一阶段,也就是中国扩大内需,GDP高速增长的阶段,外资更注重硬件和技术的投资,资金是首位的;在第二阶段,随着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飞利浦更看重研发力量的转移,而这也是欧德维正在做的。
当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真正扮演越有影响力的角色的时候,这就进入第三个阶段,飞利浦就要着手运营管理和关键功能的转移。
飞利浦认为自己在中国的投资已经进入第二阶段一个标志是:2000年,飞利浦在上海建立了它的东亚研究实验室,这是飞利浦在亚太地区的战略研发中心。该研究实验室目前有60名研发人员,主要的研究领域为光存储、数字电视以及无线通信等方面。
飞利浦认为,这意味着他们把未来放在了中国。
此前飞利浦的几个研究实验室主要集中在荷兰、美国等地。在飞利浦内部,分布在全球的6个研究实验室,拥有2500名员工,但是正是这些研究室创造了85000项专利和专用设计,“主要目的是对将来的产品做前瞻性的开发”,飞利浦东亚首席技术官范彦柏(Dr.Frans Van Empel)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飞利浦内部,研发机构分为三个层面,最高的是飞利浦研究实验室,在这个层面上,飞利浦在全球约有2500名研究人员;而第二个层面是公司及部门层面的数字系统实验室,最下一层是产品事业部层面的产品开发研究团队。在第二、三个层面上,飞利浦在中国建立了13个研究室和技术中心。
飞利浦的研究机构目前在中国已经提出了132项专利。在范彦柏看来,由于中国市场的高速增长,“最具成长性的就是上海的研究试验室”。
范彦柏分析说,目前电子行业的整体利润率只有3%-4%,不进行研发投入,只是在市场上购买零部件进行组装虽然在短期内也可以挣钱,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模式的唯一出路就是进行大规模的价格战,并不能确保公司的长远发展。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不注重研发正是国内众多家电巨头由盛而衰的主要原因所在。
在中国管理亚太
与生产和研发这些生产要素的转移相适应,飞利浦对亚太区各个业务块的管理职能也在向中国区总部倾斜。
1985年,飞利浦北京有限公司成立,这也直接拉开了飞利浦在中国市场大规模投资的步伐,目前飞利浦在中国的投资总额为25亿美元。而今年下半年,飞利浦还将投巨资在内地新建一家工厂。
飞利浦在中国市场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1996年,飞利浦在中国营业额达到20亿美元,在此后的6年时间,它平均每年出口的增长幅度都达到了27%,2002年。飞利浦在中国实现营业额67亿美元,其中,出口超过了物亿美元。仅飞利浦电子元件(上海)有限公司一家就实现了5.25亿美元的出口额。
在2001年连续5个季度的亏损中,高速增长的中国市场显然成为了飞利浦全球的主要亮点之一,“在组织架构上,飞利浦将亚太区一些决策中心转移到中国”,欧德维告诉记者。在飞利浦业务群组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半导体主流电视芯片业务,目前它的亚太区业务决策中心就在上海。
而在公司内部,飞利浦在亚太区也对自己的人事结构进行了整合。“按业务群把所有人事业务整合到了一个部门”,并对公司的采购进行了统一的管理。
2002年4月,飞利浦决定将亚太区总部由新加坡迁至香港,以节省成本并方便开拓中国内地市场。飞利浦的这次总部迁移并非因税务优惠及任何特殊原因。飞利浦认为,在亚洲设两个地区总部纯属浪费成本,而作为亚洲最大市场的中国,其未来业务将有理想增长,公司将亚太区的总部迁往香港是为了更接近内地市场。
在此之前,飞利浦香港总部只负责东北亚地区业务,从去年8月份开始,飞利浦一直在加强驻香港的亚太区业务。
而飞利浦把决策中心转移到中国是在1996年,那年飞利浦将自己的中国集团总部从香港迁移到了上海。
作为一家多元化经营的跨国公司,飞利浦正在努力地实现各个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去年年中,公司总部提出了“迈向一个飞利浦”的策略。现在,飞利浦中国正着手落实这一战略。
当初,飞利浦在中国的发展不是采用通常的做法——即先在中国成立一个投资总部,由总部来推动各个部门的业务——而是一开始由各个产品部门各自在中国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发展,直到了1996年,当中国区总部搬到上海后,飞利浦总部才开始接手统筹。这种发展历史也决定了飞利浦中国总部的地位相对薄弱。
以前,各业务部门都有各自独立的人力资源,今年9、10月份这些职能将统一到飞利浦中国总部。此外,财务、法律等公共服务职能也将逐步归到总部,不过,飞利浦方面并未透露完成这些安排具体时间。飞利浦中国总部表示总部将负责与各个事业部共同制定飞利浦在中国的策略,同时加强各业务部门的协调,强调资源共享、强化品牌形象宣传。
虽然在法人架构上,飞利浦在中国的独资合资公司都属于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但它们在业务结构上,又与飞利浦全球相关的业务部门有相互统属的关系。而现在,在“迈向一个飞利浦”策略的推动下,飞利浦中国总部也在逐渐增强。而更多的决策中心从亚太区转移到中国,显然将进一步加强飞利浦中国总部的权力。
在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时,飞利浦将亚太区的生产、研发和管理集中中国并不是最早的,但飞利浦内部透露出来的信息表明,飞利浦正为在中国投资进入第三阶段做准备,“中国可能会成为飞利浦在某项事业或某个区域运作的本部”。飞利浦相关人士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