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携私募巨资下注北京 究竟胜算几何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芯片业由于耗资巨大,门槛极高,历来被认为是豪门的游戏,尚处于亏损中的芯片新军中芯携巨资风尘北上,胜算几何?
上海的郊区,龙阳和张江是两兄弟,有人戏称:龙阳是上海磁悬浮列车的起点,正如张江也将成为中国芯片业腾飞的起点一样。当记者匆匆赶往张江,金秋的张江给人的感觉平实而开阔,行者寥寥,同行的朋友一直在问:这就是我们的硅谷?
巨资铺就
9月13日,中芯国际发表声明,称其已向原有股东和新投资人私募成功,获6.3亿美元。中芯在声明中表示所筹资金将用于在上海的3家工厂建设及在北京设立内地第一家12英寸芯片厂。另有消息称,它已准备在国外上市,筹资7.5亿-10亿美元,如能成功这将成为“仅次于去年11月中电信上市以来的香江股市最大集资案”。
此次募资是这家2000年4月注册于开曼群岛的公司的第二次私募。此前,在2001年9月,来自美国、新加坡和内地的投资者对它投资10亿美元,中间不乏重磅机构。但到目前,中芯国际一直以“不方便透露”为由拒绝透露股权结构及详细的投资人名单。
但从零星的资料,仍可以看到其大股东包括上实、高盛、华登国际、汉鼎亚太和以祥峰投资管理集团为首的新加坡财团。另据业内人士透露,2001年9月,上实、高盛、华登国际、汉鼎亚太和祥峰投资都持大致10%左右的股权,持股1%至10%的股东还有11名,共计16名股东中,6名为亚太IC业界主要公司,10名为机构投资人,持股分散,而上实则以并不突出的股比优势成为最大股东。
据业内人士分析,这样的股权安排正好和公司总裁张汝京的设想相符,因为张本人曾有过被大股东出卖的教训—这个前世大积体电路的总裁,2000年1月在外地出差之际,第一大股东将手中控制权作价50亿美元卖给张的主要对手台积电,其时公司经营颇佳。因为公司股权非常集中,张被迫出走。张有20多年的从业经历,曾亲身参与了近10座芯片工厂的建造,被认为是除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和联电董事长曹兴诚之外芯片代工业界的第三号重要人物。
在中芯的中方投资者中,较引人注目的还有北大青鸟集团。它在2000年即通过借款认购了一部分发起人股,2001年9月又通过旗下北大青鸟环宇投入6000万美元,认购其5.29%的优先股,从而成为16家股东之一。中芯国际董事长为北大微电子所所长王阳元院士,北大青鸟董事长是杨芙清院士,王杨二人是夫妻关系,这回中芯国际私募还引入北大微电子(香港)为策略投资人,入股1亿美元。据悉,北大微电子(香港)为北大青鸟集团在港成立之公司,主要用来运作这次增资。这样,北大青鸟集团在中芯国际的投资至少超过1.6亿美元,晋升第一大股东。
此次私募无疑相当成功,除吸引原股东增资和北大微电子(香港)外,还引来美国创投公司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NEA),Oak Investment Partnters等。
据悉,原有股东都“踊跃增资”,令此次募资很快完成。业内人士认为,虽然中芯开局并不顺利,受IC(集成电路)业低迷影响,中芯国际去年录得巨额亏损。但今次私募成功主要得力于半导体业复苏和公司本身发展迅速,中芯以1.15亿美元和2%的市场占有率的业绩位列上半年销售份额全球第5。由于芯片业投资大,回报期长,因此在低谷时进入,高潮时收回投资被认为是符合规律的。“取得这样的成绩,中芯国际只用了一年半时间,相信它很快就能赢利。”祥峰投资的计总乐观地认为。
进口替代者?
根据iSuppli刚公布的2003年上半全球晶圆代工最新统计报告,尽管台积电仍稳居全球晶圆代工龙头地位,然而该公司2003年上半全球市占率为51%,明显低于2002年市占率54%。iSuppli还指出,台积电从顶峰下滑速度过快;而在2002年还未挤进前10大的中芯国际,却在iSuppli所公布2003年上半年排名中赫然跃居第五。
一位IC设计公司的高工对此表示:“在芯片代工领域,代工企业不需要花大量的钱去做品牌宣传,但客户看重的是两点,一是制作工艺,即代工厂必须保持较高的成品率。其次是产能,由于芯片行业有其独有的特点,代工的客户一般为一些大的设计公司或者集成电路制造商,加之芯片技术更新速度快,所以风险很大。所以一般来说芯片代工企业的制造能力必须保持一定的富余才能得以满足客户规避风险的需要,而且如次品率高也意味着很高的成本浪费。”这或许就是中芯近年大肆扩张的原因所在。
“目前来看,中芯在0.25-0.35um集成电路制造技术上已经较为成熟,在更加高端的0.18和0.13um技术上尚刚刚攻克,要达到成熟工艺尚需时日,但能用两年的时间就达到这个水平已经相当不错了。”CCID驻上海办事处分析师黄铭对中芯评价。而据中芯介绍,公司目前的产能也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提升,目前中芯在上海两个厂6月产能为35000片,下半年产能预计能达到60000片,而2002年初公司的产能才2000片。台湾芯片界普遍认可的一种说法是,10亿美元的投入假如能达到3-4万片的产能,而且产能的利用率为80%的话,5年内即可收回投资。假如下半年果真能达到预期,中芯的盈利前景将相当乐观。
就客户来说,目前国内的IC设计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设计的产品多处于低端,在这方面中芯的代工优势并不明显,中芯的业务主要集中在0.35um以下的高端产品,这方面的业务主要由国外的设计公司设计。但由于国外设计公司已经长期和台湾等地的大的代工企业合作,所以显然,要打入这块市场并不容易。
中芯国际取得现有的成果既有人的因素也有地利的因素,中国芯片市场的快速发展为中芯提供了契机。根据WSTS预测,2003年全球半导体市场的规模将达到2300亿美元,2004年为3000亿美元,而2010年将上升到5578亿美元。就中国市场而言,中国的IT产业已保持了连续十年的成长势头,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5%,且2002年中国也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移 动电话市场,下游产业的蓬勃发展,造就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快速成长,预计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半导体市场。因此可以预见,今后十年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最好时机。
中芯副总谢志峰表示,中芯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借了内地市场的光。中芯国际原计划第一年产能中有95%外销,5%内销,但是后来却发现几家外国大公司跟中芯签约订购的产品,实际上是直接给它们在中国的分公司,最终的消费市场还是在中国内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中芯的产品就起到了进口替代的作用。
在国内投资设厂最大的好处便是税收优惠,根据有关文件,集成电路制造公司可以享受所得税方面的优惠政策,相比之下,台湾的代工企业就没有这么幸运。据中芯国际总裁张汝京自己测算,由于政府优惠地皮、人才价格相对低廉等因素,就经营成本来说,上海的成本将比台湾高科技产业基地新竹低5%-10%左右。这也是为什么台湾代工企业纷纷进入内地市场的原因。
但中芯在这一步上较台积电、联电、宏力等公司明显领先了一大步。在台湾,由于政治因素,当局对台湾代工企业投资大陆采取了“戒急用忍”的态度,从而导致台积电、联电等企业在大陆的工厂至今仍处于筹备阶段,而宏力也才是刚刚开业。正因为如此,中芯在进口替代的竞争中占据了有利的地位。
也正是因为这层关系,中芯获得了包括新加坡特许半导体、日本东芝、富士通,以及德国英飞凌等芯片巨头的定单和技术合作,其合作的背后是这些巨头们看重了中国这块巨大的市场。这便是中芯所谓的通过股权换技术,产能换定单的经营策略,对于国外芯片企业来说是通过技术的转让获得在中国代工的利益。而反过来说,正是因为这些技术的转移使得中芯的工艺水平得以大幅提高。“这些巨头们不仅可以带来订单和技术,而且还完全可能在今后成为中芯的战略投资者”,分析人士认为。
当然,人才是起决定性的因素,首先,公司董事长张汝京是其中的关键人物,被业界称为芯片厂的老手。10年前,他在最重要的芯片厂商之一的美国德州仪器公司担任海外建厂小组主管,参与了德州仪器全球七座芯片厂的兴建。1997年回到台湾,筹建世大积体电路公司,并成为台湾第三大芯片代工厂商。从一个简单的现象即可看出张的本事,中芯的前期资本约15亿美元,张用这些钱盖起了三个厂,而华虹NEC当时耗资20亿美元,至今产能少于中芯,MOTOROLA天津芯片厂共耗资19亿美元,也只获得了极少的产能。可以看出,张在芯片的投资上很是精打细算。其次,中芯员工的国际化背景也是国际厂商看好中芯的原因之一,中芯国际目前有3900多人,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90%是华裔(不管是什么国籍)。有20几个意大利人,还有的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这些人员曾在世界各地相关芯片企业服务,给中芯带来了熟练的技术。
不过,以上因素并不足以让中芯安逸,“和像台积电这样的巨头比较,中芯仍然尚显嫩稚,在具体的制造过程中,CMOS的分层,以及芯片频率的高低,这些都是不同的工艺。中芯国际还没有太多的专业电路和系统芯片,其工艺种类显然不够。而且,衔接设计和生产的设计模型,中芯国际也提供不了。而台积电的工艺品种多样,模型准确,成品率亦很稳定。”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所长陈弘毅教授直言。
下注北京
北京无疑是芯片业的一个战略要地,虽然目前尚未透露细节,但是中芯在北京投资基本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据中芯公关部处长喻宁先生介绍:“北京的4厂规划为12英寸厂,目前正按计划建设之中。”
对于当初为什么选择上海而不是北京,喻宁向记者聊起一个花絮:“当时张汝京到北京考察时,北京的市长、主管科技的副市长都不在,只有一位无法拍板的人陪同,因而不了了之;而到上海考察时,上海市长、主管科技的副市长全都在,当即拍板且马上就带去张江选地,想要哪块都可以。但是终归这两个地区都不能忽视,现在在北京设厂,人才、设计公司方面北京还是很有优势。”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继首钢日电和华夏半导体项目失败以后,北京急需找到一个可行的项目,以证明北京在芯片这个科技最前沿的领域里和上海相比不致于落得太远,此次中芯进京,北京必然承诺不少,据我所知,中芯此次在亦庄的地皮价格相当低廉,而且对于今后的市场开发和税收方面,北京政府也可能会予以大力支持。”据了解,中芯此次北京项目总投资为13亿美元,虽然此次私募成功6.3亿美元,但仍然难解资金之渴,中芯此时急于上市,个中原因不言自明。
中芯进军北京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北京的芯片设计能力和相关战略规划,2002年12月,北京市经委科技处撰写了一份内部报告,指出将把网络机、数字高清晰电视、IC卡、数字相机、通信产业和信息安全产业等6大领域纳入市政府和中关村的重点规划和支持范围。主要理由是,北京已拥有这些领域内的芯片级核心设计技术,并且“未来市场初步显现,投资规模不大,但产值都在百亿元以上。”
报告中重点强调了北京市两年来取得的芯片设计研究成果,比如北京神州龙芯微电子公司开发的64位CPU—龙芯1号可用于网络机制造;北京阜国公司、北京火马公司开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标准的EVD芯片,可大力推进数字高清晰电视产业的发展;位于北京地区的中国华大设计中心、大唐电信、清华同方,已经掌握了世界级IC卡芯片的设计能力;中星微电子公司已经设计出了从30万到430万像素的数字相机芯片,并行销海外;大唐电信的TD-SCDMA国产标准和信息产业部批准其150兆的使用频率,使得其在未来3G时代通信芯片设计方面取得一定优势;在信息安全领域,北京兆日微电子公司得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和国家密码委员会的独家授权后开发的银行密押芯片及系统,替代了一些进口产品。
报告无疑向人们展示了北京芯片前景美好的一面,“这就好像下围棋,任何有远见的集成电路企业在考虑布局时一定要在北京这样的关键城市落子。”业内人士如此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