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前线 研发后方—以色列电子业启示录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我们虽然多年来也一直强调高科技的作用,但很大程度上是把它当作赚钱的工具,当作一个经济杠杆,但以色列则把高科技当作立国根本,当作“救命稻草”。
最初接到赴以色列采访的任务,即担心个人的安全,也为有机会探索一下这个特殊的国家而兴奋不已。除了要了解这个国家半导体业的基本现况,以色列在不断的战争与冲突中如何成长为科技强国也是我的兴趣点,并想藉此了解这个国家的实质特征。回来之后细细想来,再仔细翻阅带回来的资料,感觉这个国家在科技方面真正抓住的就是研发和设计。
与中国这个泱泱大国不同,采访第一天的演说中,以色列的官员就不断强调以色列国土的面积狭小和资源贫乏。“我们什么都没有,只有人才,”以色列出口委员会副主任Yair Ofek说。鉴于此,以色列制订并实施了成功的人才策略。上个世纪90年代前苏联解体后,由于政治与经济动荡,大量人才离开了前苏联国家。人数超过百万的犹太人和“自称是犹太人”的移民进入以色列,为该国输入大量的技术人才。这些移民一度为以色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大量的教授和工程师曾因找不到工作上街打扫卫生。但以色列义无反顾地接纳了他们。
没有资源、只有人才的国家怎样立国?搞工业化大生产是出路吗?我询问了当地人士,以色列的确搞过汽车制造厂之类的大规模产业,但最终以失败告终。这似乎印证了我的一个判断,即在这个“与世隔绝”、跨出国门一步都要坐飞机的国家里,从事制造业的成本一定高到不合算的程度。
在制造业的尝试失败之后,以色列当然就把目光投向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但以色列人对待高科技的态度与我们中国人不同:我们虽然多年来也一直强调高科技的作用,但很大程度上是把它当作赚钱的工具,当作一个经济杠杆,但以色列则把高科技当作立国根本,当作“救命稻草”。高科技似乎是以色列赖以生存和强大兴盛的唯一手段,这与日本人态度非常类似。过去直至现在,以色列依靠钻石加工一类的生意也赚到不少钱,但他们意识到这不是长久之计。
不过高科技的道路也有不同的走法。中国在高科技价值链钟从事的是“后道工序”,如加工制造;而以色列则牢牢抓住了第一道工序,即应用研发,准确地说,应该是开发,而不是研究。以色列在基础研究方面并无深厚的功底,但凭借来自世界各国的犹太移民与美国和欧洲的天然联系,以色列刻意并成功地将发达国家的尖端研究(research)成果拿来进行应用开发(development),其目标是产生可以商业化的产品,其形式多数是具有丰富技术含量的复杂设备产品,比如我们采访的以色列本地公司几乎都从事设备的开发与制造。举例来说,机器视觉技术产生于美国,但以色列却将其应用发挥到极致,几乎所有设备都应用了视觉相关技术。我们所熟知的ICQ即时通讯软件和以太网技术也都诞生在这个国家。
此外,几乎所有欧美公司在以色列都有投资,并且首选建立研发中心。以英特尔为例,与其它海外投资者一样,英特尔在以色列投资最看重的是这里优秀并且丰富的人才资源,把以色列看作一个研发基地,这一点与外商把中国当作制造基地的做法完全不同。英特尔在1999年和2001年先后投资了两个设计中心,分别从事移动电话、掌上电脑器件及其它硬体器件的开发。而以色列的研发团队也的确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最早的8088系列PC机处理器、386处理器以及后来的奔腾MMX功能、迅驰移动计算技术,包括今年推出的Dotan芯片组,都出自以色列研发团队。
另一个让人为之惊奇的是笔者看到的一个宣传材料。这个材料来自名为Technion的以色列理工学院。在我们为到处充斥的以“纳米”为噱头的夸张做秀感到不胜其扰时,这个以色列学院正围绕纳米材料、纳米光学、纳米电子学及生物纳米界面技术展开多方位的研发。该学院甚至将自已戏称为“流奶与纳米之地”和“纳米城”。这种紧紧抓住科技前沿的劲头和阵势至少令我本人叹为观止。这种研发中目前“研究”的成份仍然多一些,但在下一个科技浪潮中,以色列科技立国的政策会更加让世人侧目。
过去常常听说犹太人会做生意,甚至“精明”过度,但在这个国家我却看到犹太人内敛的个性,至少在技术行业是如此。以色列的电子类公司强势通常不在营销,而是开发,不过现在他们正设法弥补这一缺点。对于一个曾诞生无数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企业家,甚至“耶稣”的民族来说,研发活动真正发挥了这个国家的人才优势。
顺便表达一个感受,就是以色列的公司里可以随处看到充满艺术味道的装饰画和宣传画。艺术似乎与研发一脉相承。如果我们的工程师多一些艺术熏陶,开发出的产品就会更多一些“品味儿”,而不是粗劣的“模仿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