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基础电子业十大热点点评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事件: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统计,2006年1月-9月我国IC产业实现销售收入735亿元,增长速度达到46%,预计2006年我国IC产业销售收入有望突破1000亿元大关。2006年1月-9月,国内IC封装测试业共实现销售收入384.7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7.7%;IC设计行业共实现销售收入117.6亿元,同比增长49.8%;芯片制造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213.12亿元,增幅为38.9%。
点评:2006年我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继续扩大,全球半导体产业向中国转移的速度也在进一步加快,与此同时,一批中国本土企业竞争能力大幅增长,集成电路企业的赢利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产业规模小,国内市场自给率低,产品开发能力弱等问题依然突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未来依然任重道远。
我国100纳米IC制造装备取得重大突破
事件:2006年9月28日,由北京北方微电子公司和中科信公司承担的100纳米刻蚀机与离子注入机设备攻关项目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达到了与国际同步的“8英寸100纳米”装备水平。这两家公司向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公司供货,签订了价值过亿元的采购大单。
点评:100纳米刻蚀机与离子注入机设备这两种设备的研制成功,实现了我国高端集成电路核心设备零的突破,技术水平跨越5代。这一成果的取得,为中国芯片企业研发自主核心工艺技术提供了支持;为深入研究65纳米以下工艺设备、集成电路核心装备和TFT—LCD产业工艺设备奠定了基础;有利于进一步形成国内微电子装备零部件产业链,提升其整体水平。
12英寸晶圆生产线投资渐热
事件:2006年6月,我国中部地区第一条12英寸IC生产线项目在湖北省武汉市的东湖国家高新技术区正式开工建设。10月,韩国海力士半导体与意法半导体(ST)在江苏无锡合资建立的存储器芯片前端制造厂正式举行开业典礼,其12英寸晶圆线也正式量产,这条12英寸生产线导入55nm工艺,成为我国最先进的12英寸生产线。
点评:2006年我国IC制造业正在悄然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融入12英寸国际主流市场之列。12英寸IC生产线在我国的逐步增加,也意味着我国内地越来越成为全球半导体制造的中心。但专家同时指出,目前我国内地建设12英寸生产线的市场时机并不成熟,企业和地方政府在建设12英寸线方面要充分考虑市场风险和经营难度,科学决策,谨慎投资。
过亿美元IC设计企业将增至10家
事件:据统计,我国IC设计企业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2006年将增加至10家,这10个企业的销售额占全行业总销售额的46.7%。营销额大于5000万元的企业平均净利润率超过12%。同时,出口数额迅速增长,2006年中国IC设计企业出口总额约为8.07亿美元,同比增长24.3%。
点评:目前,我国IC设计产业已经进入健康和高速发展的阶段,大企业逐步形成,产业规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IC设计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知名度的提升,必然会遭遇新的问题,作为连接市场需求和芯片加工的重要桥梁,IC设计更是表现芯片创意、知识产权与专利的重要载体,创新和速度将决定IC设计公司的成败。
国产TD-SCDMA射频芯片问世
事件:2006年11月,锐迪科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和鼎芯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几乎同时宣布推出全球首款采用CMOS工艺的TD-SCDMA射频(RF)芯片。鼎芯半导体开发的CMOS射频收发器(CL4020)和模拟基带(CL4520)芯片组是能支持展讯、凯明、天?和重邮等所有国内基带厂商接口的中国本土射频芯片方案。
点评:TD-SCDMA产业的短板在手机,手机的短板在芯片,芯片的短板在RF芯片!如今,随着锐迪科微电子和鼎芯半导体几乎同时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完全可以实现商用采用CMOS工艺的TD-SCDMA终端射频芯片,阻碍TD-SCDMA产业发展的一大短板就此不复存在。与国外同类公司采用的BiCMOS工艺相比,采用CMOS工艺无疑更具优势。这也意味着在TD-SCDMA终端领域国产射频芯片完全有能力替代国外产品。
数字电视芯片自主产业链初步形成
事件:2006年8月,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标准——GB20600-2006《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被正式批准成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并将于2007年8月1日起实施。2006年11月,复旦大学随即发布了首款符合国家标准的数字电视解调芯片——“中视二号”的仿真系统模块,“中视二号”芯片也将于2007年上半年面世。目前,我国数字电视芯片产业链已经初具规模。
点评:数字电视芯片产业是一个规模巨大、进入门槛较高的行业。多年以来,中国彩电行业一直遭受“无芯”之痛。随着中国数字电视地面传输自主标准的确立以及一批国内数字电视芯片企业的崛起,中国彩电行业不再忍受“无芯”之痛并非遥不可及,打造中国完整的自主数字电视产业链也绝非奢望。
CRT平板显示器件市场竞争加剧
事件:2006年随着7代、7.5代和8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投产,液晶与等离子竞争更加白热化。2006年9月,由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牵头,长虹、松下、三星SDI、日立等国内外彩电企业参与的等离子专业委员会成立。同时,长虹和彩虹合资的等离子面板工厂也已于2006年8月正式开工。9月26日,中国八大CRT彩管企业联合在北京召开产业链发展建设主题峰会和新闻发布会。
点评:显示器件是彩电整机最重要也是成本价值最高的部件,我国CRT技术相对成熟,CRT彩电的销量在各类彩电中仍占据第一的位置。彩电几种显示技术细分市场不同,表现为竞争互补关系,而非替代关系。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彩电市场将呈现CRT电视为主要产品,液晶、等离子等产品类型互为补充的多元化竞争格局。
液晶上游配套产业投资提速
事件:2006年6月,彩虹集团宣布进军液晶显示行业,投资13亿元,分两期建设LCD用玻璃基板生产线。8月,上广电正式涉足TFT-LCD主要配套材料彩色滤光膜的生产。10月12日,京东方发布公告,定向增发融资的18.6亿元,用于TFT-LCD第5代线的增资扩产以及配套彩色滤光片项目建设。
点评:国内TFT-LCD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产业化只是在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技术、人才和资金对新进入TFT-LCD上游的企业都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国内5代CF及玻璃基板生产线目前所面临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技术的积累,人才队伍的培养,资金的筹措是需要时间的,而TFT-LCD产业的迅速发展留给我们的时间并不多。
电子元件行业探寻做强之路
事件:2006年5月23日,(第19届)中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峰会在天津召开,本届电子元件百强企业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842.6亿元,同比增长14.42%。9月15日,由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出《关于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和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的通知》开始执行,在该通知公布的出口退税恢复17%的序号中,有10类属于电子元件。2006年12月15日,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在京成立,元件行业的科技创新正式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点评:我国已成为电子元件的生产大国,电子元件的产量已经占到全球的30%左右。其中,电容器、电阻器、电声器件、印刷电路、磁性材料等部分产品产量排名全球第一,但大而不强是元件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做强,科技创新将成为主要的突破口。
电子材料本地化进程加快
事件:9月中旬,全球领先的特殊材料制造商美国罗门哈斯公司位于上海的中国研发中心正式开业。10月,由比利时苏威公司和苏州电子材料厂有限公司合资兴办的苏瑞电子材料有限公司4000吨100ppt级别高纯双氧水厂项目在苏州投产。巴斯夫电子材料10月25日在上海举行开业庆典,庆祝其电子化学品新生产工厂的投产。
点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支撑产业的发展,相关的设备、仪器与材料在中国的本土化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外厂商提到议事日程。对制造厂来说,材料本地化供应有诸多好处,不但方便、便宜,而且可以做到原材料的备份,保障生产线的正常运转和产品质量的稳定,并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成本和提升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