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来全球IC设计业的变与不变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要谈IC设计产业这6年来的变化,我想得先从这几年全球半导体企业排行榜的消长开始说起。根据iSuppli的调查显示:2006年英特尔是全球排名第1,三星名列第2,德州仪器、东芝、意法半导体位居第3、4、5名,前4名的营业收入均超过100亿美元;第6名是台积电,是前10名中最年轻的公司;第10名则是从摩托罗拉独立出来的飞思卡尔,营业收入也有60亿美元,这显示IDM(整合组件制造厂)的规模还是很大。
如果把时间往前看,排名变化其实很大。1997年,英特尔就已经是第1名,是当时唯一营业收入超过100亿美元的IDM,第2、第3名分别是NEC与东芝,日立、富士通与三菱也在前10名内,那个时候是日本半导体的全盛时期。2000年后,这份排名出现激烈变化,由此可见,一家公司的兴衰,以及选择产品后的好坏差距,竟然会如此之大。
“10亿美元天险”纷纷突破
现在再观察IC设计公司的状况。从1997年到现在,还在全球前10名的只剩下3家:高通、赛灵思以及Altera。IDM会变,也只是排名变动而已,或者说只是几家公司之间的重组,但是,IC设计业不止是排名会变,还有可能公司会消失不见,这足以证明IC设计业是个较年轻的产业。
以前,IC设计公司年营业收入要超过10亿美元很不容易。2000年时,只有赛灵思、Altera、高通与博通等4家超过,但是看今年的排行榜,博通已经超过35亿美元,高通更是冲破40亿美元,所以,之前我说IC设计业有“10亿美元天险”这句话,势必要收回了。不过,这至少说明IC设计业的潜力无穷。
从1994年至2006年这12年间,IC设计公司复合成长率为22%,而IDM的复合成长率只有7%。IC设计公司将全部的精力跟资源投入新产品的开发,IDM则因为有工厂,必须将大量的资本支出投资在这方面,一旦遇上经济不景气,工厂产能利用率就会不好。这是半导体产业另一个特性,每4、5年就会循环一次,有制造工厂的企业,一旦遇上衰退,营业收入成长率就会出现负成长;虽然IC设计公司也会受影响,但成长率应该不至于为负,还是会成长,只是成长幅度会降低。
台湾在IC设计的发展上起步很早,紧紧跟随在美国之后。1994年,台湾占全球IC设计产值只有6%,2006年已经占到18%,是全世界第2,全台湾IC设计产值大约为100亿美元,很可惜的是,台湾近两年的市场占有率没有再增加。
过去这6年,中国内地有MP3、相机IC等设计公司出现,韩国、欧洲等地都有很多IC设计公司冒出来。尤其是韩国,因为手机产业不错,政府也是倾全力在支持,所以很多IC设计公司如雨后春笋冒出,像手机相机、手机电视等技术都是领先的。目前,韩国与中国内地的IC设计规模差不多,总产值都在10亿到15亿美元间,约占全球市场的2%。
台湾IC基础不错也有隐忧
过去台湾IC设计公司能够蓬勃发展,是因为PC产业的带动。在联电、华邦、旺宏主导的那段IDM时代,他们都培养出很多IC设计人才,所以后来这些人离开后,台湾的IC设计公司也不缺人才,也就此创造出许多成绩。虽然台湾IC设计业还在成长,但也不是没有隐忧。现在已经进入通信与消费性时代,如果IC设计公司能抓住通信与消费产品,才有可能继续稳健成长。
台湾在网络通信产业上,还有一些制造与设计的实力,但是在消费性电子产业,虽然这是块全新的市场,但是如果中国内地快速地发展起来,台湾则根本没有机会竞争,例如DVD播放机,台湾早就退出。就设计IC而言,台湾应该还可以,但是下游客户已经不在旁边,对于IC设计公司而言多少会有影响,加分效果无法显现。
台湾的R&D(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向来是R小D大,这已经比不上其他地区和国家,但是现在台湾的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实际情况是走到M(制造)大D(设计)小,一路往后退,IC设计要更重视研发,至少要做到R跟D一样大。当然,这里面也包含文化落差,在台湾,因为开发程度没有这么深入,大家都有点心虚,所以在喊R&D投资时,就讲得很大声,但整体来说,M大于D大于R,却也是不争的事实。不过,也不需要对台湾过于悲观,我们IC设计的基础还是不错。过去6年,很多公司成长都很明显,像LCDDriverIC、SensorIC、HandSetIC等,还有不少模拟IC的公司出现并且陆续上市,台湾IC设计业的营业额也还是比较大的。
另外,因为美国成本太高,一些外商企业选择在台湾成立研发中心,或是把资深工程师留在美国,维持一个小型研发中心,其他资源就放在亚洲像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和印度,让亚洲团队专心做D(开发),因为下游客户在这里。这是过去6年的变化,太平洋两边的越洋分工已经成形,也在印证“世界是平的”这个现象。
台湾的IC设计业除面临外在挑战外,本身也面临营业收入成长陷入瓶颈的挑战。去年,许多IC设计公司宣布减资,让自己的每股盈余可以好看些。会决定减资,主要是因为资本额过度膨胀,资本额膨胀则来自过去大幅度配股及员工分红,当营业额成长的比率跟不上资本额成长的比率时,只好宣布减资,但是,这种财务操作也只能一次而已。有关管理的书都会说,公司要茁壮,是要让分子(营业额)成长,一旦管理者要从分母下手时,就代表可能有点问题了。而减资就是分母管理,从整体来看,这应是个不好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