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虹NEC与宏力合并调查:做大象还是做跳蚤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有消息称,华虹NEC与宏力合并一事有了关键性进展,双方有望在春节前完成合并。消息传出后,业界纷纷猜测:双方合并一事由来已久,此次是否为真?如果消息属实,双方将采取怎样的合并形式?
“合并肯定是方向,不过一些关键细节还在谈。”11月30日,熟悉此案的一位业内知情人士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未来双方很可能成立一家新公司,共同经营旗下8英寸晶圆代工业务,也有可能继续发展建立新的12英寸生产线。
“关键细节还在谈”
“合并的实质是将宏力和华虹NEC的代工生产线资源进行整合,毕竟半导体代工需要规模效应。”上述知情人士说。
华虹集团是国家集成电路产业重大尖端科技项目——909工程的主体单位,成立于1997年,主要从事半导体代工、芯片设计等业务,旗下包括上海华虹集成电路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华虹集成电路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华虹计通智能卡系统有限公司数十家子公司。
此次盛传的绯闻主角——华虹NEC——是华虹集团与日本NEC的合资公司,是集团旗下的专业晶圆代工厂。目前华虹NEC拥有两座8英寸工厂,月产能约6万片。
另一主角上海宏力亦是上海较早建设的专业芯片代工厂,目前拥有三座12英寸规格厂房以及1条8英寸生产线,月产能约为4万片。
事实上,华虹NEC与宏力合并一说由来已久。2003年、2005年,每当市场陷入低谷、企业经营困难之际,这一传闻便会传出。
尽管前两次都仅限于传闻,但其背后却展现的一个共同商业逻辑是:在半导体产业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面向全球市场的国内半导体代工企业的处境变得越发艰难,当企业在有限资源下通过内生性扩张速度远不及产业发展速度时,通过外部合并结盟方式获得规模优势的策略成为首选。
事实上,尽管华虹NEC与宏力都拥有较为强大的投资方背景,但是近年来两家公司的发展都不甚乐观。
华虹NEC多年来由于其特殊历史背景一直受到发展限制,虽然2006年后公司经营状况有了很大改观并且实现了盈利,但由于其只拥有1条8英寸生产线,始终无法达到规模效应获得成本优势。而宏力在历经多起人事更迭后,尽管在新任董事长入主后,进入了平稳发展阶段,但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宏力也无法摆脱由此带来的冲击。
“现在全球的经济形势都不乐观,考虑到目前两家公司的经营状况都不够好,股东觉得只有联合起来才有可能继续生存发展下去。”上述知情人士说。
iSuppli咨询机构半导体行业分析师顾文军认为,两家公司的工艺、客户群体和未来发展路线图均有一定互补性,合并可以产生一定规模效应,是大势所趋。
整合难题
一旦合并案定局,华虹NEC与宏力的“联姻”,将成为继上海贝岭入股先进半导体、大唐控股参股中芯国际之后,国内半导体产业“携手过冬”的又一案。不过,考虑到华虹NEC与宏力的资方背景,该合并案仍存有很大难度和变数。
从合并的资产实体来看,华虹NEC的主要股东为华虹集团和日本NEC公司。华虹集团的三大股东分别为国务院国资委下属的国有企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CEC)、国有独资的综合性投资公司上海久事,以及以投资经营为主的国有独资资产经营公司上海仪电控股(集团)公司,属于“典型的国企”。
上海宏力的股权结构则更为复杂。由于创始人王文洋所在的宏仁集团系台资企业,在大陆投资先进制造业受到台湾当局相关法令的限制,因此自企业成立之初,有关于企业的股权架构便一直神秘地隐藏于公众视线之外。可查的公开资料显示,美国超捷半导体曾先后两次对宏力进行股权投资,投资总金额为8300万美金。此外,日本三洋电机和上海联合投资也拥有宏力半导体的部分股权。目前上海宏力董事长系上海联合投资副总裁。上海联合投资是上海市政府旗下的投资公司。
有业内人士认为,华虹NEC与宏力复杂的股东背景将给双方的合并带来巨大挑战。当然,更多人则认为,虽然股东关系复杂,但因为宏力和华虹集团的主要股东均为国资背景,在政府意志的强力推进下,合并案最终成型的可能性非常大。
“政府推动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还是双方股东看到了未来发展的困难,不合不行。”上述知情人士说,如果继续维持现状,各家单打独斗抢市场,最终的结果肯定是两败俱伤,这是所有股东都不愿意看见的情况。因此,现阶段探讨的是,在“合”的大前提下,“谁合并谁”的问题。由于牵扯到利益方较多,最终很可能采取重新成立一家新公司的方式,部分股东退出,剩下股东成立新公司组成新的董事会,整合华虹NEC和宏力旗下的所有资产包括厂房、生产设备、知识产权以及人员等。
“不过现在还不好说,一切都有变数。”上述人士称。
1+1能否>2
作为第一宗专业半导体代工厂之间的合并,宏力与华虹NEC的整合,开启了国内半导体产业整合的先河。业内人士认为,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未来将有更多整合案发生。
不过,在这宗合并案如火如荼展开之际,作为半导体产业人士,也许更加应该思考的是,合并是否能够解决国内半导体公司面临的根本性难题?新公司做大做强的可能性有多大?要发挥“1+1>2”的协同效应,双方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事实上,华虹NEC与宏力走上合并,一方面顺应了半导体产业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也是当下情势下的无奈之举。华虹NEC与宏力面对的局面,反映了国内半导体代工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
半导体业内资深专家莫大康认为,目前中国代工产业存在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在高端产品方面,由台积电、三星等产业巨头把持的局面一直没有得到改变,国内企业由于技术落后等原因始终无法打入这一市场;另一方面,又无法坚持下沉做细分市场,这就造成国内代工企业缺乏特色,被迫走上了“价格战”的道路。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半导体市场能够长期发展的只有两类企业,一类是行业领头者像台积电、英特尔、三星这样的“大象”,大者恒大;另一类则是专注于某一细分市场的厂商,如美国国家半导体之类的“跳蚤”,不存在中间地带。
而目前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现状则是,大部分代工企业都处于产业中间地带,他们没有实力领导产业发展,也没找到赖以生存的细分市场领域,在不断追逐的过程中不仅要面临高昂的资本支出,还要承受巨大的成本压力,导致生存异常艰难。一个典型的例证是,全球代工业第二、第三位的台湾联华电子和新加坡特许半导体近期积极寻找买家。在国内,包括中芯国际、宏力、华虹NEC等企业目前都处于这种“中间状态”。
做“大象”?还是做“跳蚤”?这是摆在企业经营者面前的问题,对于合并后的新企业也不例外。
莫大康表示,除此之外,新公司的管理水平以及政府持续性的产业支持政策也起到关键作用,合并双方应该力求寻找到更好的人才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成本竞争优势,政府则需要借此机会进行反思:在中国半导体产业遇到瓶颈之际未来应该如何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