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F的舞蹈和英特尔的舞鞋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几个月,洪力频繁穿梭于不同的办公室之间,几乎马不停蹄。只要电话铃一响,他立即会停下手边的事情,开始专注于电话内容——不管他是在吃饭、开会或者和客户交谈。作为英特尔(博客)中国区产品总监,有着十年IDF(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参与经验的洪力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工作节奏。
在英特尔位处北京CBD核心区的嘉里中心办公楼里,最近这样忙碌的人远不只洪力一个。IDF项目办公室的灯光日以继夜通明,英特尔及其形形色色的合作伙伴的员工经常会碰到一起,谈论着新的产品或者计划,当然,他们的核心议题还是IDF。
IDF来了。中国信息技术产业链的上下游似乎都在传递着这样一个讯息,各路厂商都睁大了眼睛、竖起了耳朵准备在这场峰会上捕捉到一些事关自身发展的新技术、新理念,又或者是趁各自的合作伙伴和媒体都在现场的机会,努力表现一番,以争取到更多机会。
已有十年历史的IDF就好像英特尔搭建的魔力舞台,所有的登台者都能得到一个装着魔法的盒子,盒子里道具各异,但打开盒子的咒语竟不约而同,那就是“技术创新”。
英特尔的商业模式给其穿上了一双名为“创新”的红舞鞋。作为整个产业链的上游以及信息技术的引擎之一,英特尔需要收集来自产业链的需求,并通过最新的技术和产品趋势来启发整个产业环境的新陈代谢。
不创新,唯有死。技术在红舞鞋的带动下不停地旋转、跳跃,也在不停地谱写新规则、创造新模式。
硅谷精神的中国式演绎
似乎从诞生伊始,英特尔的胸前就挂上了象征着硅谷精神的企业名片。英特尔并非第一家始于硅谷的半导体公司,真正的引领者是英特尔的“母体”——仙童半导体公司,从仙童走出了英特尔的创始人、集成电路的发明者罗伯特·诺伊斯,摩尔定理的提出者戈登·摩尔和以偏执狂著称于世的安迪·格鲁夫。
对技术创新的偏执追求让集成于芯片上的晶体管的数量变迁成了摩尔定律的真实写照,也催生了英特尔身上创新的血液,英特尔已经习惯于创新,或者说,习惯于冒险。
但仅仅是半导体产业的突破还不足以带动这个产业链向前发展,离开硬件依托的处理器只不过是一个布满晶体管的硅片而已,技术进步必须进入到产业链条的每一个神经末梢才能真正让链条活起来。这意味着作为产业链上游的半导体公司技术发展必须早一步、快一步,并有义务把最新的技术带到中下游,刺激整个产业链的创新力和技术热情。
1981年,要不是IBM采用了英特尔8086处理器开启了PC时代,英特尔的发展或许没有这么快。
英特尔需要合作伙伴的支撑,产业链上下游的合力才能推动信息技术的飞跃。1997年,贝瑞特接下了格鲁夫传递的接力棒成为了英特尔第四任总裁,英特尔公司在开启贝瑞特时代的同时也开启了IDF(IntelDeveloperForum)——直译为英特尔开发者论坛。
这场开启于美国旧金山的技术峰会最先面对的只是针对英特尔处理器的开发者,但在1999年正式移师中国之后,IDF似乎又肩负起了塑造本土信息技术生态圈的使命,中国因素不断地被揉入,IDF也被起了个更有使命感的中国名字“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
恐怕英特尔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个以技术为导向的论坛在今天能形成如此规模。回忆起IDF刚刚登陆中国时的场景,“那时的主会场就相当于如今专题演讲的分会场那么大。”英特尔中国区产品总监洪力对记者感慨。
创新与开放这种硅谷精神的内核成为了IDF在中国最好的注脚。“我还在回忆这十年的经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IDF的变化,跟英特尔一贯倡导的创新密切结合在一起——以前IDF是一年一次,后来变成一年两次:春节和秋季,我们都要有所创新、有所改进或者改变,IDF在中国发展的十年,一直在沿着创新的思路走。”坐在记者面前的英特尔投资亚太区市场经理李咪咪这样回忆说。
李咪咪曾任英特尔中国区IDF项目经理,有多年的IDF管理经验。“我们从公司主导思想到具体团队都是这么一个方向——把IDF不断打造成当地IT行业交流、展示、互相认识、互相交友的平台。”
也正是在这个平台上,英特尔渐渐从技术创新布道者逐渐演变成了产业进步推动者,IDF不再只是英特尔领衔主演,而“生”、“旦”、“净”、“末”、“丑”——不同行业的合作伙伴、研发机构、高校等——纷纷在IDF上齐亮相。从这个角度看,IDF十年的演变几乎也是中国信息产业十年发展史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