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巨头集体爆发中年危机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中年危机”对人类来说,并不是一个新鲜词。这种奇妙的心理状态,往往让人们做出一些平常没有的举动。
这种状态,放在“中年”的企业身上,似乎也相当普遍。比如,那些度过成熟期或面临战略转型的IT巨头们,正不断印证着这一现象。
过去4到5年,全球IT巨头,包括IBM、惠普、三星、戴尔、西门子、飞利浦、苹果、英飞凌等十多家巨头,全部发生过商业危机。
最新一起则是内幕交易案。IBM、英特尔、AMD等风光的多家巨头身陷其中,正遭受美国相关机构调查。
这是一个时代的远去吗?
IT圈危机频发
事实上,这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交易案。事件曝光后,公众的视线并没有被强烈地吸引。究其原因,似乎是因为这一事件本身缺乏持续反思的价值。
但当事公司和嫌疑人的显赫地位与身份,却让人觉得,它不应该就这么随意被遗忘。
10月16日披露的这起对冲基金内幕交易案,有6名风云人物身陷其中而被捕。其中包括IBM系统及技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鲍勃·莫法特、英特尔资本战略投资主管拉吉夫·戈尔、AMD前任董事长鲁毅智。
比如鲍勃·莫法特,曾入选美国Network World杂志评选“全球30位最具影响力网络人物”榜。2004年底,曾作为核心高管参与过PC业务出售案,之后还曾作为IBM代表,与周伟焜一起进入联想董事会,担任董事。他在中国内地也频频曝光,知名度颇高。
英特尔的拉吉夫·戈尔更是公司巨额资本的掌门人。过去多年,这一部门在全球投资了大量企业,包括中国内地企业,它还在中国设立有专门的基金。
AMD前任董事长鲁毅智是最新一个被曝光的明星企业家。由于他此前一直借反垄断强调商业诚信,如今几乎成了讽刺。目前他已休假,明年1月将正式离职。
这只是最近曝光的一起事件而已,事实上,在IT圈内,“中年危机”远不止这些。过去4年,活跃在公众视线中的巨头,包括西门子、飞利浦、三星电子、惠普、戴尔、苹果等,全部发生过重创品牌形象的丑闻:或商业贿赂,或偷税漏税,或财务造假,或商业诚信等危机。
其中一些巨头已因危机而遭受重大挫折。比如三星集团,因偷税漏税致使创始人之子李健熙黯然下台,集团管理层曾一度动荡;而英特尔,因不正当竞争手段被欧盟罚款10多亿美元,导致前季巨额亏损。至于惠普“电话门”、戴尔“邮件门”等,也已经成为这些公司商业信誉的“滑铁卢”。
已经或正度过最辉煌时期
巨头商业危机频发,让公众不禁疑问,光环笼罩的背后,非要藏着一些不堪吗?为什么历经几十年辉煌、引领行业风潮的巨头危机频发,而且集中在过去4年?是偶然现象,还是产业压力促成的中年危机集体爆发?
仔细审视上述企业,一个共同特征是:都已创立多年,属第一代IT巨头。比如西门子,这个创立于1847年的企业,已经162岁。而最小的则是戴尔,但也已经有25岁。
另一个共同特征是,它们已度过或正在度过最辉煌时期,正在经历或已经历过战略转型。比如西门子、飞利浦,过去几年加速淡化了IT产业色彩。前者剥离半导体、手机,目前有望卖掉合资PC业务,聚焦自动化、医疗、高端家电等领域;而后者则剥离半导体、面板业、手机,正朝能源、医疗、娱乐生活等民生领域延伸。
而AMD、苹果、英特尔等巨头身上的变革同样明显。其中,AMD剥离制造业,标志着全球半导体业IDM模式进一步为代工模式蚕食,而英特尔也已委托生产,并已进入太阳能领域。倔强的乔布斯,三年前就将公司名由“苹果电脑”改为“苹果”,淡化了PC。
变革的背景是,以PC、手机周边硬件为主的传统IT及通讯业,早已进入微利时代。移动互联网、新能源等应用成了追逐的新领域。在转型过程中,上述企业不约而同地发生过组织结构与人事调整,其中几家甚至出现了大规模裁员,并引发动荡。
官僚、低效、人心动荡
企业中年危机特征基本雷同,比如体制与文化官僚化、组织效率低下、战略模糊,导致获利下滑、人心动荡等。
以英特尔、戴尔、惠普为例。过去三年的变革中,其高层均表示过,要对抗大企业病,消除官僚文化,提高效率。比如,原惠普CEO卡莉在自传中就说,公司变得太大,结构复杂,国际化程度太高,已不能用个人魅力、强权或法令管理,必须借改革派力量打破它。
企业转型,意味着中年企业要释放它们的焦灼。企业转型过程中,原有业务模式调整,影响着财务稳定、高管薪水及职位的变动。比如前不久,英特尔战略调整,就导致原CTO帕克·基辛格离职,AMD剥离制造业,也伴随着鲁毅智的出局。
许多高管大都是企业走向辉煌期的功臣,但随着内部利益再分配,他们对职业及利益产生了焦虑。以鲁毅智为例,他从AMD董事长兼CEO职位,沦为被剥离的制造业负责人,显然名望上大为受损。或许,这正是他对那家基金公司经理透露信息的缘由,既然无法左右公司走势,不妨直接拿点利益。
而体现在市场层面,由于营销压力增大,某些企业借助市场地位,在传统领域实施垄断。它被调查的集中时间段,正是市场遭受最大威胁的时期。而此次投资主管拉吉夫·戈尔参与内幕交易的时间段,即2007年上半年,也是英特尔转型的最关键时期。而戴尔的财务危机,同样发生在直销开始变动的转折点上。
英特尔毛利过去曾高达50%以上,如今下落为30%多,个别巨头衰退更大,甚至亏损连连,SUN无奈出售,AMD剥离制造业后,也没走出泥潭。
这种压力下,为数字而战的职业经理人,竞争手段走样“顺理成章”。事实上,CBN接触的上述多家巨头普通员工,私下多次透露过无法承受的业绩指标。比如关于某家PC巨头销售经理的一则笑话是:进来三个月后,打电话去人还在的话,那这人基本就可以签约了,如果能呆上三年,那就有望进入高管层了。
而这种压力的传导,也导致这些巨头不断出现滑稽一幕:一方面,它们处处标榜严格、规范的商业信条;另一方面,漠视商业伦理、违反商业道德的丑闻频频发生。
2008年金融危机,更是强化了这一局面。过去多年,IT业曾是躲避危机的避难所,而今,巨头市值大为缩水,某家幅度甚至高达100%。不过,此前他们手中毕竟有大量现金,在没有合适业务并购的条件下,参与内幕交易,大概能提高资本利用率、大捞一把吧。
一位曾遭遇惠普严重压货的华南物流企业高层前不久对CBN说:“跨国公司压力大,经理层夸夸其谈,做生意越来越不厚道,以后一定要多留个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