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南雄:外资密集渗透 中国半导体产业将充满活力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近日阅读第一财经日报的“外资‘后危机’时代密集渗透中国半导体产业 自主自控存忧” 一文,里面谈到一些作者平时关心的事项,希望与读者进一步分享一些个人的看法。
外资密集渗透中国半导体产业是好事
外资的密集渗透无需担心。事实上,人家来抄我们的“底”是好事,因为这表示我们的东西值得人家“抄”!只是这个“底”目前经营效益不好,也看不到未来,无法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甚至成为政府的负担!如今有人想接手,必定有备而来,有能使企业发挥效益的良策。这对企业本身、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乃至企业所在地的经济都有好处。也不必为“过去地方政府投下重金,如今彻底撒手卖给外资”觉得不值,投下重金长期没有得到预计的效果才是可惜。政府为促进地方繁荣及提升产业结构,引进新的产业,就必须自己先投下本钱,因此给企业一些政策倾斜和资源,不但是理所当然,更是普世做法,以色列、德国、韩国、台湾、新加坡、甚至美国一些州,为招商引资无不如此。至于落户的企业未来是发扬光大者如台积电,或不得不撒手卖给外资者如Chartered,只要是留在当地并且正常营运,对社会就会有贡献,就是成功。试想目前国内使用率不理想的工厂,如成芯、新芯、渝德等, 和一些有困难的设计公司,若能得到外资或内资“抄底”, 而都全额达产并且稳健成长,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一定会更兴旺!
“产业自主可控”不是问题
因为一些外资企业的并购或入资而怕“本土半导体产业可能会失去发展的平台,产业自主可控的目标很难实现”,则更没有必要。因为“平台”仍在这块土地上,因此,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包括:产品的设计、器件和制造工艺的研究开发、周边配套功能的完善,及产业规模的扩大)仍根留本土,而且更由于受惠于大跨国企业带进来的各种不同的资源和经营理念的冲击,发展得更快更好,同时也扩大了从业者的专业经验和产业视野!因此,“发展的平台”不但没有失去,反而更加壮大!而有了众多优秀的人才,“产业的自主可控”根本不是问题!
“创新实力”和“规模生产”都是必须的
文中说到:“……密集渗透背后,折射出中国半导体产业目前发展的困境,即过于侧重低端规模的发展局面,终将为更加具有创新实力的格局所取代”。笔者认为“规模发展”和“创新实力”并无高低端之分,前者是“量”,后者是“质”,集成电路产业就是因“量变”和”质变”相因相成,生生不息,乃有长期以来遵循“摩尔定律”的超快速成长,彼此不应侧重或取代。须知代表“质变”的创新乃是从无到有,量必然不大,物以稀为贵,利润固必然令人向往,但买得起的人不多,无法普及,必须进入“量变”──以“量大”产生的边际效益,及藉优化“泰勒模式+福特模式”得到的高效率,大幅降低成本,才能让更多的人享受“创新的成果”。事实上,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让各种先进的创新产品能以低廉的价格,大量供应到世界上更广大的中低收入阶层,最大限度地促进了科技文明的扩散!
中国半导体产业早期发展的困境就是因为没有“商品化”的规模生产和与众多外商技术的切磋。二十年前的中国半导体产业规模太小,必然要先从事规模积累,否则未来纵有好的创新成果,效益也无法充分发挥。如今规模大了些,果然带动了周边上下游各种配套企业的成长,更提升了当地的产业结构,使整个半导体产业和地方经济发生了“质”变。
中国半导体产业经历过2000年以来接近8年的高速增长(年均增速达30%以上),已拥有了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完整的供应链。而且,每个环节,都拥有数量众多的企业群, 因此,“量变”的成就已现,“质变” 的脚步即将跟进,内资/外资的“抄底”将加快其步伐,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将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