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遗症”渐现:日本电子企业集体巨亏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日本电子产业巨头怎么了?让我们看几幕场景。
电视机业务连亏8年的索尼,正实施自救。公司CFO加藤优说,本月内将重调电视业务,并强调,改造后要能交出获利成绩单;松下则计划将三洋白电出售给海尔集团,这也是日本大型制造业首次卖出主力事业给中国,引发公众恐慌。
还有,索尼、NEC、东芝等巨头正在扩大生产外包,以降低成本。比如,松下已计划将一处等离子工厂设备转到中国;东芝将墨西哥液晶电视厂出售给仁宝;夏普与富士康合建面板与零部件合资企业。而上月,联想对NEC PC的并购交易正式完成。
“一系列的调整举动让人感觉日本电子产业被‘大卸八块’。”帕罗咨询资深董事罗清启对《第一财经日报》说,从长远看,日本产业衰退将最终带动东亚以至整个亚洲产业结构大调整。
中国家电商业协会营销委员会副理事长洪仕斌则表示,日本电子产业已进入“滞涨”期,短期很难扭转。
集体沦陷背后
伴随产业结构调整,还有裁员、投资缩减以及糟糕的财报。
4月,松下总裁大坪文雄宣布,未来3年公司将裁员3.5万人,主要涉及松下电工和三洋电机旗下产品重叠业务;同月,索尼在线娱乐宣布关闭位于丹佛、西雅图和图森的3个工作室,裁减205名员工;理光紧随其后,今年5月,主席近藤四郎在东京公布,未来三年内削减员工1万人。
松下、三洋、东芝、日立等披露的今年第一季财报显示,巨头们集体呈现巨幅亏损局面。比如,东芝营业利润为同比下滑87.8%;日立盈利同比大跌96.6%;索尼净亏达155亿日元;夏普营业利润同比减少84.4%。
这主要与3月11日大地震有关,各家财报均提到这点。比如东芝表示,地震导致公司无法回收电子元部件的投资,严重影响效益。此外还有价格竞争激化、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
不过,日本电子巨头遭遇重创或许更在于消费需求疲软。索尼和夏普财报都把巨亏归结于此。投资银行花旗集团东京分析师表示,经济衰退,特别是欧美经济衰退,导致电视售价下滑,供给过剩问题更加恶化。以美国为例,市占率最大的是三星和Vizio,后者凭低价优势令消费者不再青睐售价更高的索尼。
罗清启认为,日本电子业衰退,更在于“脆弱的日元价格结构”,“美国对日本实行经济制裁及日元升值,日本制造企业必然遭受巨大的出口压力。这样的经济背景决定日本的企业注定长期在微利边缘挣扎,不仅是松下、索尼等电子企业,日本的汽车制造企业也倍感压抑”。
挑战者众多
“部分企业已经从日本地震的影响中恢复过来,而整个电子行业有望于今年第三季度末全面恢复。”美国市场研究公司iSuppli的预计乐观,但并不能减缓日本电子企业的压力,因为如今电子领域早已不是日企的天下。
洪仕斌认为,现在日本的电子企业像是悬在半空一样尴尬,“上要应对美国企业如苹果的‘系统战’,下要面对中国市场的‘阵地战’。”
几乎在每个细分领域,日本电子企业都要面对至少一家强劲的竞争对手。在电视领域,日渐式微的索尼一直受到三星、LG等韩国企业的挤压,根据DisplaySearch的数据,去年索尼电视在全球市场上拥有12%的份额,落后于三星和LG;在手机领域,iPhone的出现足以令其他智能手机黯然失色;在游戏领域,游戏巨头任天堂计划通过大幅降价来提升游戏机产品销量,因为包括苹果iPhone、iPad,及Facebook上的社交游戏都给其带来巨大的冲击。
“日本原本布局的是雁阵结构,它是雁头,韩国和中国台湾变成雁身,我们大陆是雁尾,现在雁头开始模糊化。”罗清启判断,现在日本电子企业面临“内交外困”的窘境,而成本优势已经不在日本。“一方面日本企业力求在海外寻找廉价代工基地冲抵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带来的成本压力,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已转移至中国;而第二轮的供应链优势已经开始在中国企业身上显现出来,无论是技术、产品质量、零售规模还是创新资源都在向中国企业如联想、海尔等倾斜,这将带动整个东亚地区电子产业结构布局的调整。”
不过乐观的一面是,日本半导体及关键部件的技术与制造能力始终居于前列,有分析人士指出,即便日本电子企业委外生存制造,也可以凭借关键部件供应商的角色参与全球产业环节。
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日本电子企业在调整常规电子产业板块的同时,正在加速对于新能源方面的布局。挖掘出新的产品线和业务增长点。如索尼去年制定了针对气候变化、资源循环、化学物质管理、生物多样性4个领域的“环境零负荷”计划;而今年松下售出与之业务重叠的那部分三洋业务后,或将通过三洋电机的太阳能电池等能源优势来帮助自己实现价值最大化。
自救还是甩包袱?
王如晨
日本电子巨头最新财季集体亮红灯
松下净亏304亿日元
日立盈利同比跌96.6%
索尼净亏155亿日元
夏普营业利润同比跌84.4%。
东芝营业利润同比跌87.8%
NEC上季亏损194.4亿日元
富士通亏损171.4亿日元
传统商社模式下,曾经左右全球IT市场的日本电子产业巨头,如今个个呈现一种衰落迹象。亏损、卖资产、出售,更多打着战略合作、联盟形式躲避着压力。
让我们回顾一下过去一年的惨相:联想并购NEC PC、深天马并购NEC小尺寸面板、索尼将旗下工厂委托给富士康、海尔并购三洋白电等。
两天前索尼再度宣布,将重组电视机业务。而昨日,日立公布类似策略,它强调,本财年将外包所有电视机生产,并透露因不堪价格竞争,旗下电视销售萎缩。
如果再去看看财务面,日本八大电子企业几乎发出利润大跌警报。这比2008年遭遇金融危机后的反应更为惨淡,那个财年,几大电子企业的净亏达1.91万亿日元,创下2001财年科技泡沫后历史最低。
这已是挣扎后的局面。2008年以来,东芝、日立等公司纷纷更换了领军人,欲重振日本电子业雄风。要知道,即便5年前,在家电终端、消费电子战线,日本几乎是全能冠军。
面对新的一幕,日本民众有恐慌,但仍在努力维护着面子。当联想、天马落实收购时,日本媒体不用“收购”二字,而强调所谓“合作”。不过,上周,当海尔宣布将收购三洋白电后,日本经济团体终于忍不住地用了“沦陷”一词,并嘲讽松下“给竞争对手雪中送炭”。
这让不断盘下日本产业资源的中国人顿生自豪感。本地媒体频用“挥军”之类的词汇形容收购行动。看起来,过去借助商社模式在全球攻城略地、无往不利的日本电子巨头,实在没了多少尊严感。
谁让它沉浸在封闭的体系呢?商社模式下的企业,一大特征是,在日本当地可以自由竞争,但是面对海外,在背后相对统一的资本平台、细密的水平分工 支撑下,它们处处打群架。过去多年,最喜欢的手法就是假装以技术换市场,然后呼唤同伴前去攫取利益。这类合作案在中国大陆曾留下许多烂摊子。
如今可是开放时代,这种模式在新的产业分工面前,已失去往日魅力。而在遭遇金融危机、大地震及全球通货膨胀局面后,日本电子企业巨头群更是无法固守过去模式。
笔者也带有一丝乐观,尤其看到中国企业不断接盘。但是,乐观之余,凉意更多。因为,我看到,除了宏观及不可测因素外,导致日本巨头直接沦落的,并非是中国大陆企业,而是美国、韩国企业,尤其是苹果与三星的崛起。
苹果自然不必说。当日本电视企业悲号时,三星这两天正在宣传它的全球市占。它已将夏普、索尼远远甩在背后。而它的智能手机也已逼近苹果,成为全 球第二,平板电脑它也是老二。我们更能细数它的更多可怕:面板、存储芯片全部是第二,而且还在进军半导体代工,就连那个高傲的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也说三星 是个可怕的对手。
老实说,笔者没有看到境外人士对中国大陆电子企业的举动有多少溢美之辞。也许会有人问,那么,为什么日本电子企业如此热心于让中国大陆企业接盘其资产呢?
这是产业迁移的趋势而已。因为日本无法坚守封闭的模式,需要将原本失去竞争力、仅在维护工业尊严的部分剥离掉。这也是过去3年多来持续的行动。比如我们看到过,夏普早已将淘汰的6代线高价卖给南京。
事实上,联想、海尔甚至天马收购的资产,都很难算得上核心资产。举例说,NEC的PC业务早已没落多年,联想接手更像是弥补日本市场短板;海尔 与三洋的交易也不是整体收购,而侧重生产与渠道,三洋品牌也是授权。看上去,日本企业虽然被动万分,但仍像是在甩包袱,持续整合与剥离的部分,大多是整机 制造与渠道资源,它们并未真正放弃品牌。
更让人注目的是,大地震展示出的这个国家在产业上游材料与元器件领域的霸主地位,并没有消失,这一环节它不但没有被剥离,反而不断强化,只是比过去开放一些罢了。
因此,笔者认为,面对这一波产业整合浪潮,本土实在没有过多的得意。几年之后,如果你发现,中国企业在失去制造成本优势之后,忽然更多变成了日、韩电子品牌的渠道,请不要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