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双反”初步和解 多晶硅产业渐回暖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我国多晶硅价格呈温和上涨态势。7月初,我国对美韩反倾销初裁出台之前多晶硅现货报价为10.5~13.5万元/吨,均价维持在12.27万元/吨左右。7月18日,商务部对产自美韩的太阳能级多晶硅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后,多晶硅价格小幅上涨至9月底的13.4万元/吨,增幅为9.2%。
多晶硅企业纷纷复产
随着欧盟“双反”裁决的推进,部分国内多晶硅企业深受鼓舞而纷纷复产。据了解,洛阳中硅于8月18日实现全面复产;宜昌南玻多晶硅厂在经历11个月的停车检修维护和升级改造后,8月4日也正式开车;陕西天宏也于9月复产开车。
除新增复产企业外,有部分多晶硅企业于三季度增产。三季度我国多晶硅产量约为2.1万吨,环比上季度1.8万吨增幅为14.3%,其中江苏中能的产量占国内总产量的63%。
虽然目前国内已有十家左右多晶硅企业受对美韩反倾销初裁利好因素影响纷纷恢复生产,但均为亏本生产。行内人士表示,一线和二线的多晶硅企业选择在这个时候复工,一方面是考虑到市场未来有可能好转;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在这一轮行业整合中抢占一席之地。
目前多晶硅行业仍受国外倾销压制,亟须利好因素刺激回暖。
企业抢分出口份额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8月份我国多晶硅进口量为5330吨,环比减少22.5%。在经历7月份突击进口之后,8月份进口量回归到5~6月份的倾销程度。同时,8月份我国多晶硅进口均价小幅下滑至18.75元/千克,环比下降6.2%,同比下滑22.6%。8月份一般贸易方式进口多晶硅为1157吨,占比仅为21.7%;加工贸易等方式进口4173吨,占比飚升到78.3%。
8月6日,备受关注的中欧光伏贸易争端的“价格承诺”协议已正式实施,中国输欧光伏产品每年出口总量不得超过7吉瓦。
有分析到,由于部分客户并不愿意接受0.56欧元/瓦的最低价,一些原本计划的光伏电站项目也中途取消。因此,目前出口欧洲的光伏产品数量大幅下降,跌幅惨重。部分企业考虑在欧洲当地进行组件加工,以减少部分运费,同时避开0.56欧元/瓦的最低限价,但赢利会相应下降。另一部分企业或会采取价格策略,即报关还是0.56欧元,实际成交价格却比最低限价低,或者收购一家欧洲或靠近欧洲的低成本组件厂,以获得更大的成本竞争力。
中国光伏市场对国外市场依存度过高,而国内光伏市场尚未大规模启动。随着欧洲市场光伏出口的销量大幅下降,各光伏企业都在积极的寻求对策,同时也在积极地争取输欧配额。继第一轮输欧光伏配额分配完毕之后,第二轮分配方案将于近期出炉。而剩下10%的配额分配仍在激烈讨论中。
第四季度需求涨幅不大
据了解,三季度国内多晶硅产量为2.1万吨,估计进口多晶硅量约为1.8万吨,总供应量为3.9万吨。而三季度晶硅电池片产量约为6.5吉瓦,消耗多晶硅约3.9万吨,因此三季度多晶硅供需基本平衡。受欧盟对我国光伏产品“双反”影响,欧洲市场需求量将有所减缓,而中国市场及亚太市场的需求将呈现增长态势,需求将从欧洲市场逐步转移。但欧洲以外的光伏市场的建立需要时间积累,因此四季度光伏市场需求增长幅度不大。
此次对美国及韩国多晶硅反倾销初裁虽然显示了国家对维护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晶硅产业的决心,但是初裁力度远远不够,后续跟进“双反”终裁仍任重而道远。
目前,国内成本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因此不能盲从国外多晶硅生产技术。同时国家应当支持建立为解决行业共性技术、关键工艺和装备升级的研究平台。各大企业之间要加强合作,相互帮助,在多晶硅生产技术成本下降探索过程中共同努力,为未来多晶硅发展打好基础。此外,国内标准要与国际标准保持一致,这有利于多晶硅行业长期稳定发展。有意进入多晶硅行业的企业需要谨慎考虑,全面调研,不能盲目投资。各企业及相关行业需抱团取暖,上下游要同心协力,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建立紧密长远的合作关系,为行业未来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本文由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