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北斗产业化之路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012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2013年1月14日交通运输部就“重点运输过程监控管理服务示范系统工程”加快推进部署。该项示范工程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专项启动的第一个北斗系统民用示范工程。北斗产业化命题就此展开。
“蛋糕”巨大引发行业热情
自2003年以来,北斗应用已在国民经济建设诸多领域开花结果,其产业化、市场化进程开始全面提速。
卫星导航产业的前景巨大,它和互联网、移动通信并称为世界上三大IT产业。有专家预计,全世界卫星导航产业规模有望达到5000亿美元左右,中国则有望达到5000亿元左右。对此,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在去年底曾表示,目前产业发展的势头将远超这个规模,前景非常乐观。
在应用最普遍的交通运输领域,“重点运输过程监控管理服务示范系统工程”将结合北斗系统建设进程和道路运输行业实际需要,计划用两年时间,建设7个应用系统和一套支撑平台,安装8万台北斗终端,在江苏、安徽等9个省份示范应用。交通运输部要求,各示范省份的大客车、旅游包车和危险品运输车辆,今年3月底前80%以上安装上北斗车载终端,鼓励有条件的示范省份超额完成安装任务。
在气象行业,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广泛应用于气象观测、灾害监测和气象信息的收集与发布,包括大气风向风速、水汽含量、海风海浪、雷电观测和预警等。在港口,高精度实时定位调度控制系统通过引入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对集装箱码头作业和生产信息流进行整合,实现对港口生产要素的精确定位、动态跟踪、过程控制和可视化管理。铁路方面,铁道部启动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铁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灾害及铁路基础设施监测系统和铁路建设基础地理信息库项目。海洋渔业现已成为北斗民用规模最大的行业。目前,中国大量渔船上都已安装北斗用户机。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近年来中国重特大自然灾害现场应急救援工作中,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也显示出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冉承其表示,由于导航产业发展迅猛,到2020年北斗系统有望占据70%至80%的市场份额。而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预测,到2015年,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产值将超过2250亿元,至2020年则将超过4000亿元。
产业化进程国家推动是关键
卫星导航系统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已经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正在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中长期的发展规划。
在今年的“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孙家栋指出,他现在最关心的事就是北斗的产业化应用。“在地面应用建设方面,国家还要下大力气推动”,孙家栋委员对媒体表示,他不止一次算过一笔账,假如到了2020年,北斗的产值是四五千亿元,若其中有3000亿元是买外国的零部件回来组装的,我们的附加值只有千亿元,“咱们千万别干这个事。在这个问题上,国家要下决心”。
和GPS以及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相比,北斗最大的差距在价格上。冉承其表示,我国将从四个方面推动北斗的产业化。
首先,是已经从2011年试运行开始着手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和模块的研发,将重点解决产业链的问题。其次是通过联合各行业、各省市推广示范工程,示范工程推动北斗的应用。第三是标准先行。正在联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筹建全国性的北斗导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卫星导航标准实行统一。同时加强北斗终端产品的统一测试和认证。
据悉,自2011年测试版文件公布以后,北斗核心自主技术的芯片和模块已经开发出来,带有北斗导航卫星功能的卫星导航仪已经开始向社会投放进行试用。
目前我国生产的北斗导航芯片,大多为“双星”兼容型,即可同时接收GPS和北斗两套卫星系统的信号,从而给出更精准的定位信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咨询中心主任曹冲研究员对媒体表示,此类导航芯片模块的生产成本,从最初的700元下降到现在的100元,有望进一步缩小与纯GPS芯片的价差。他相信北斗导航的产业化将在年内有所突破。
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应用核心产品——高精度板卡销售数量达到1万块,广泛应用于机载导航、北斗定向、大坝监测、高精度授时、精细农业等各个行业。据悉,仅上海一地,拥有卫星导航应用开发相关企业近百家,年产值约30亿元,涉及核心芯片和模块、应用终端、地图数据和引擎、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等“北斗产业链”的各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