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生态渐变 In-cell技术辟新路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苹果、索尼与三星等国际品牌大厂加持下,On-cell与In-cell解决方案已成为触控产业最热门的话题,而触控面板业者与传统面板业者为争抢此一商机,亦纷纷加速布局相关解决方案,让双方竞合关系日趋复杂。
内嵌式(In-cell)触控方案对面板厂而言系已发展多年的技术,但一直到苹果(Apple)iPhone 5正式采用后,才为产业界所关注。在iPhone 5之前,其实已经有夏普(Sharp)把光学原理的内嵌式触控面板应用于笔记型电脑的触控板。不仅如此,索尼(Sony)的Xperia P手机与宏达电的Evo Design也是采用内嵌式触控面板。此外,三星(Samsung)的Super主动式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MOLED)也是内嵌式触控面板的一种,只是感应线路的位置与前者采用的解决方案不同。正因为有这些成功的应用,面板厂对触控面板产业景气充满信心,甚至认能取代目前的触控模组厂商。
减少厚度与贴合次数 内嵌式触控面板好处多
不过,考虑到整个供应链里所需的零组件、流程、采购、良率门槛等因素,产业界认为在未来2年内,面板厂还无法对既有的触控模组厂商造成致命的威胁。但是,即使内嵌式触控面板尚未重塑整个触控面板供应链,但是也对产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内嵌式触控面板主要的概念就是将触控感应线路整合进面板里,这种整合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少掉原有的感应线路载体(Sensor Substrate),可减少厚度与贴合次数。虽然保护玻璃(Cover Glass)并不是触控功能的一部分(除OGS外),但是绝大多数使用投射式电容触控的装置均有保护玻璃设计,所以即使是内嵌式触控面板也无法减少保护玻璃这一层的贴合。也就是说,内嵌式触控面板对整个触控供应链的影响仅是在感应线路上,让面板厂有机会成为触控模组厂的竞争者之一,而不是革命性改变了整个触控技术与产业。
不论是薄膜电晶体液晶显示器(TFT LCD)或是AMOLED,面板通常是由上下两片无硷玻璃所包覆,下玻璃通常是TFT驱动线路。上玻璃在LCD上成了彩色滤光片(Color Filter),而对采用RGB排列(RGB Side-by-side)显色的AMOLED面板来说,由于上玻璃并没有彩色滤光片,所以拿来镀膜、蚀刻做为感应线路相当合适,三星的Super AMOLED正是采用这样的做法。由于两面玻璃的中间不是液晶就是有机发光材料,所以当要把触控感应线路嵌入面板并选择线路位置时,往往不是在上玻璃,就是在下玻璃。 如图1所示,如果位置是在上玻璃(不论是玻璃上方或下方),那就是On-cell,而在下玻璃的话,就是In-cell。依照此定义,可以将内嵌式触控面板分为On-cell和In-cell两种。不过,有些厂商有不同的见解,例如仅有感应线路位在上玻璃上方才叫On-cell,位在上玻璃下方和下玻璃上,都是称为In-cell。
图1 触控感应线路位置
内嵌式触控面板指的是感应线路的位置而不是技术,相关业者曾经考虑、开发过的In-cell技术包含电容式、电压式和光学式三种,不过目前应用于消费性电子产品上主要是以电容式为主。虽然On-cell的感应线路与彩色滤光片共用同一块玻璃会致使良率受到影响,但On-cell制程相对于In-cell来说,还是比较容易实现。
1234 责任编辑:janck来源:新电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