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把持中国多晶硅市场 本土企业上书反倾销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中国多晶硅市场曾长期为外企把持,多晶硅行业也曾长期处于暴利状态。近几年,随着以中能硅业(香港上市公司保利协鑫能源旗下公司)为代表的本土企业的崛起,目前进口量占国内总需求比例已下降到一半左右。为应对本土企业的竞争以及全球产能的过剩,一些国际多晶硅巨头依靠多年暴利的积累,转而对中国市场采用低价倾销的策略大量出货。目前我国多晶硅进口量主要来自于美国、韩国和德国企业,2012年从上述三国的进口量分别为3.3万吨、2.0万吨和2.2万吨,2013年上半年分别为1.3万吨、0.9万吨和1.2万吨。在倾销的冲击下,国内八成以上多晶硅企业停产,坚持生产企业则蒙受巨亏煎熬,连产能已达全球最大、成本最具竞争力的中能硅业也是大幅亏损,2012年光伏材料板块(包括多晶硅材料和硅片业务)亏33.56亿港元,2013年上半年继续亏损14.3亿港元。可见,海外巨头对我国的倾销已经对国内多晶硅行业造成重大损害。
为了扭转国际巨头大量低价倾销的局面,去年国内最大的四家多晶硅企业共同发起了多晶硅反倾销申诉,今年7月我国宣布对原产于美国和韩国的太阳能级多晶硅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初裁认定,自美国进口多晶硅的倾销幅度为53.3%-57%,自韩国进口的倾销幅度为2.4%-48.7%。对此,业内有观点认为反倾销力度仍显不足。那么本次反倾销措施是否到位呢?我们通过查阅几家国外巨头的实际售价和财报来作些成本推算。
2012年,从美国进口的多晶硅均价低至21美元,今年以来均价更是大幅降低到13美元,这个均价不仅远远低于同行,而且低于全行业任何企业的成本价。最终成为本次惩罚性关税的重罚对象。康宁公司(通过其50%的子公司道康宁控股Hemlock)的年报中显示,其多晶硅业务陷入销售亏损、资产减值、推迟新厂建设、长期负债居高不下等诸多困境,且面临中国和欧盟对其反倾销的重大风险,可见低价倾销对其经营也造成巨大压力。从公布的反倾销实施细则来看,来自美国的多晶硅材料龙头企业REC和Hemlock分别被征收57%和53.3%的惩罚性关税,Helmlock还被征收6.5%的反补贴税保证金。加收惩罚性关税后,美国多晶硅在中国市场的价格将至少增至每公斤21美元左右,达到其生产成本,可以说我国对美国企业的反倾销力度目前看来基本是到位的。
而从德国进口多晶硅最近两年的均价分别为每公斤31美元和22美元,明显高于美国、韩国企业,据业内了解这是由于德国主要的出口企业Wacker和下游企业大量签订的是长单,因此销售价格能够维持在不低的水平。Wacker财报显示,其多晶硅业务2012年的息税前利润(EBIT)为2亿欧元,利润率17.6%;今年以来,Wacker多晶硅的价格下跌至每公斤22美元,虽然利润下滑明显,但仍然能保持盈亏平衡。所以从财务角度分析,Wacker并不存在明显倾销迹象。再者,由于中国与欧盟的光伏双反案已达成初步谅解,因此本次初裁没有针对德国企业也在情理之中。
韩国多晶硅企业的倾销行为通过分析其年报能发现明显的倾销证据。韩国多晶硅龙头企业OCI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销售多晶硅,并形成多晶硅业务的巨额经营亏损。行业内测算,OCI的多晶硅生产成本在2012年和今年上半年分别高达每公斤29美元和24美元,而向中国出口的均价却分别仅24美元和19美元,倒挂明显。OCI财报则进一步佐证,2012年以来,该公司的新能源板块利润急剧恶化,当年OCI的新能源板块收入8.16亿美元,而该板块的经营亏损就达到1.07亿美元,靠盈利的化工板块业务都难以弥补这笔亏损。今年上半年其多晶硅售价继续下滑,亏损加剧,利润率由去年的-13%恶化到今年上半年的-24%。此次细则中,占据韩国对华多晶硅出口90%的OCI公司反倾销税率仅判定为2.4%,对其判定的惩罚性关税显然过于温柔。
近期几家本土多晶硅企业已继续上书,要求增加对韩国企业的惩罚性关税。根据上述的推算,对韩国企业的反倾销税率的确还远远不够。
本文由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