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机器人崛起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3月31日消息,《经济学人》近日发布文章讲述机器人的崛起和它的新角色,机器人未来将变得无处不在,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将改变人们思考技术的方式。
以下是文章主要内容:
从书作和大银幕进入现实生活以来,机器人有点令人失望。它们能够做一些人类不能亲自做的事情,如探索火星,能够做很多人类很不愿意做的事情,如处理未爆炸的炸弹,吸尘清扫地板(目前全球在使用的机器人真空吸尘器超过1000万台)。它们在制造领域也能派上用场。但可靠的机器人——尤其是需要用于工地安全升降机以外领域的机器人——难以制造,机器人还很愚钝。尽管它们能够吸引住人们,但它们在地球上还没有留下很大的印记。
这种情况似乎即将发生改变。一如机器人改进各种各样其它的产品,硅芯片性能、数字传感器、高带宽通讯技术的指数级提升给机器人带来了很大的改良。这里面还涉及其它的三个因素。
三大因素
一个是机器人的研发工作变得更加轻松。新的共享标准让好想法在机器人平台之间的转移变得更加简单。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也使得机器人平台的开发成本大大降低。像Rethink Robotics的Baxter这样有两个手臂、编程界面非常简单直观的机器人在10年前是难以想象的。而现在你只需花2.5万美元就能买到一个这样的机器人。
另一个因素是投资。2013年机器人领域最受瞩目的新闻要数谷歌收购8家前途广阔的机器人创业公司。谷歌的机器人项目资金充裕,且由“Android之父”安迪·鲁宾(Andy Rubin)领导,能够获得世界顶级的云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因此拥有创造出不同凡响的东西的潜力——尽管该公司以外还没有人知道那会是什么。亚马逊也投入资源发展机器人技术,一方面为了自动化其仓储系统,另一方面为了提供无人机送货服务。在韩国等国家,企业将机器人技术带到全新的制造领域,并着眼于服务行业。风险投资者们也觉得投资机器人创业公司带来丰厚回报的可能性比以往要大很多。
第三个因素是想象力。在过去几年里,聪明的公司找到了方法将机器人应用于电影拍摄,让它们充当移动和安放摄影器材的场务员和负责照明的电工(要是没有移动摄像机和照明设备的机器人,《地心引力》(Gravity)会拍不成),还让它们充当太阳能面板安装工人。越来越多的人将懂得如何将诸如高精密度、快速反应、自主运动的机器人特性整合到有利可图的业务中;最终,部分人将能够创造出庞大的市场。空中机器人——无人机——在这方面也许将走在前面。它们将让农民能够以全新的方式照管庄稼,在大大小小的事件上给予公民、记者和广播员全新的视角,能够监控交通状况和火灾,能够自动发现需要维修的基础设施……
作为消费者和公民,人们将从机器人的崛起中大大受益。工人能否从中获益则不那么确定,因为竞争力日益增强的机器人可能会取代一些劳动力。例如,Aetheon能够将医院手推车带到需要的地方的Tugs机器人准备接管护工的大部分工作。Kiva的仓库机器人让亚马逊能够用更少的人手派出更多的包裹。无人驾驶汽车可能将会取代当下数百万的驾驶从业者。正如在后现代时期贡献几乎所有就业岗位的农业如今仅占发达国家就业岗位的2%那样,当下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岗位可能会因机器人的涌现而遭到淘汰。人类是否会发现新的方式来使用自己的劳动力,还是被迫闲赋,是经济学家们一直在讨论的问题。
无处不在
机器人无所不能将在一定程度上被当做是理所当然。汽车将具有自动驾驶的能力,地板将具有自动清理的能力,医院和办公室里的各种用品将具有自动移动的能力;这类依靠机器人技术运作的东西将变得无处不在。不过,机器人将不仅仅让人们周围的周围环境更有活力,它们还将能够陪伴在主人身边,满足他们各种各样的需求。像Baxter这样的机器人将帮忙整理移动东西,有的机器人将提供护理,有的则只是安抚或者陪伴主人。日本“小海豹”机器人能够亲切地对人的动作作出反应,且能识别人的声音,因而能够给患有痴呆症的老年人带来帮助。
机器人越是随处可见,它们就越能帮助人类探讨那些最早在小说里提出的问题。真有必要总是让既会悲天悯人又会残忍无度的人类去打仗吗?(美国已经在讨论是否该表彰无人机飞行员。)如果人在生命中最后感受到的温暖是来自机器也不要紧吗?如果大多数人或者所有人的劳动变得多余,人类的努力又如何获得尊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