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遭遇监管“卡位” 运营商移动支付机会来了?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移动支付安全问题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继叫停二维码(条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之后,央行向第三方支付企业下发《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手机支付业务发展指导意见》草案。
近日,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分别下调了支付宝快捷支付限额,这一做法引发激烈的市场讨论。对此,上述四家银行回应称,调整支付机构快捷支付交易限额,是基于对客户资金和信息安全的考虑。
野村综研(上海)电信行业研究副总监陶旭骏接受《通信产业报》(网)记者采访表示,近期一系列的监管动作更多是在支付领域,近年来我国移动支付尤其是第三方支付(远程支付)获得了跃进式的发展,而相应的安全以及监管层面已经滞后。
那么,创新与监管之间真的完全对立吗?此番移动支付领域的监管对于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手机支付的运营商来说有着怎样的机会?与远程支付高歌猛进相比,略显不温不火的近场支付能否把握住重要的时间窗口?
创新与监管
不论移动支付中的近场支付还是远程支付均涉及金融业务,创新与监管的问题一直萦绕在周围。
在今年两会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接受记者采访表示,金融业鼓励科技的进步,要跟上时代与科技的脚步。互联网的金融业务发展是一个新事物,所以过去的政策、监管、调控,各个方面不能完全适应,需要进一步完善。
易观国际高级分析师张萌接受《通信产业报》(网)记者采访表示,创新与监管并不冲突,创新需要维护,监管也十分必要。创新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是互联网企业重要的生存法则,而涉及用户资金信息安全必然将面对监管。
“与传统的NFC、Felica等被广泛接受的经过诸多国际机构检验的支付方案对比,二维码支付在安全层面并不完善。而诸多的第三方支付以及移动互联网应用绑定用户银行卡快捷支付解除不方便,用户的资金、信息存在安全隐患。例如近日携程被曝违规存储用户银行卡敏感数据,导致相关用户信息有可能被黑客读取之类的事件经常发生。”陶旭骏指出,“这些问题在技术上一定能解决,相信检测流程规范后相关业务将会重启。”
起大早赶晚集
高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重塑商业形态。2013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易观智库《2013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移动支付总体交易规模突破13010亿元,同比增长高达800.3%。其中支付宝交易规模超过9000亿,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公司。
移动支付有着巨额的资金沉淀,并且可以极大的增强用户黏性。成立支付公司,推出“手机钱包”产品,运营商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可谓不遗余力。
中移电子商务总经理范金桥曾表示,2014年新上市的手机将逐步默认具备NFC功能;未来2~3年,NFC手机将成为客户标配。除此之外,联通也提出2000元以上的采购机型全面支持NFC。而中国电信的表现更为积极,表示从2014年1月起,对于新上市的3G终端,将逐步实现全部机型支持NFC;4G终端将全部具备NFC功能。
但是现在看来运营商的手机支付真是起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的研究报告,2013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额持续高速增长,但是曾被寄予厚望的NFC支付技术仍无法跳出困境,只能占据2%的交易额。在我国2012年近场支付也只占到了整个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的2.6%。
陶旭骏表示,除曾经受困于标准之争外,我国分散的商业生态也是近场支付一直难以爆发式发展的重要原因。分散的商业生态让运营商的近场支付仅仅在公共交通领域普及,难以有效渗透到零售、餐饮等商家。
机会窗口
陶旭骏表示,由于中国社会的特殊情况,将来中国很可能出现美日之外的移动支付新模式。除了轨道交通等特殊领域,第三方支付公司可能开创新的模式占据近场支付市场。留给运营商移动支付业务扩张的时间窗口已经不大。
在O2O领域不断“跑马圈地”,向众多垂直细分领域不断拓展的互联网企业不断发力支付业务企图完成O2O业务的闭环。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的“当面付”业务正在陆续展开。
如何把握这个时间窗口,陶旭骏表示,运营商在移动支付发展上需要强强联手,更要具有真正开放心态,重新审视移动支付业务的地位。
日本的运营商发展手机支付的初衷是留住自己的手机用户,最终还是通过语音业务和数据流量业务来实现收入。以NTTDoCoMo为例,一直到2010年,支付及金融业务占NTT DoCoMo总运营收入的比重仅为2.7%,比起刚推出手机支付业务时的2005年2%几乎没有太多增长。
但是在推出手机钱包业务的前两年,DoCoMo用户离网率大幅降低,平均降幅高达25.4%,而其竞争对手的降幅只有11%左右,足见手机支付对提升用户黏性的重要性。
只有将蛋糕做大才能真正共赢。对于运营商大力发展的NFC近场支付已到最后的时间窗口,忙于4G之争的运营商这次会把握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