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如何破除“双反”魔咒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我们早就估计美国会效仿欧盟‘双反’,调整它的‘双反’政策,所以第二轮也在意料之中,只是早晚的问题。”晶科能源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CEO)陈康平向《环球》杂志记者如是说。
1月23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来自中国大陆的光伏产品再次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以下简称“双反”),同时对来自台湾地区的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2月14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作出初裁,初步认定美国国内产业因进口中国光伏产品而遭受实质损害。未来几个月,中美双方将就此展开博弈。
“双反”就像悬在中国光伏产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都可能落下。这是美国对华光伏产品的第二轮“双反”调查,上次于2011年发起。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也才刚刚得到妥善处理。
由于早有心理准备,陈康平显得很坦然,得知美国第二轮“双反”后,他迅速通知了公司相关部门,做了几套预案。然而,这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淹的方法并不是长久之计,如何使“双反”不再是对手的王牌才是关键所在。
“步步惊心”
晶科能源品牌总监钱晶将过去几年中国光伏企业的经历描述为“步步惊心”。她对《环球》杂志记者说:“很难想像,我们竟然走到了今天。曾经,我对未来持怀疑态度,甚至去问董事长和CEO还有没有必要苦撑下去。”
然而,曾几何时,光伏行业是一个带有光环的行业,更是一个造星的行业。
2000年,37岁的施正荣以海外华人的身份回到中国,在此7年前,他已加入澳大利亚国籍。这次,他打算回来创业。一个小挎包、一台笔记本电脑,施正荣带着它们辗转多个城市。最终,他落脚无锡,在那里创办了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仅仅5年后,尚德在纽交所成功上市。
令人惊讶的不止这些,2006年,在《福布斯》杂志“全球富豪榜”上,施正荣以22亿美元排名第350位,超越荣智健成为中国大陆新首富。这期间,资本和人力纷纷进入光伏行业。有数据显示,一度国内达到500多家光伏生产及研发单位,从业人员近十万。
中国光伏产业由此产能飙升。2001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仅3兆瓦,2007年已达到2000兆瓦,居世界第一,6年增长了600多倍。当时,中国国内并没有如此大的需求,光伏产品主要出口海外。
不想,2008年,一场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中国光伏产业受到严重冲击,不少企业停产,甚至倒闭。金融危机犹如当头一棒,中国光伏产业开始调整。
然而,还没缓过气来,坏消息又来了。
2011年10月,德国光伏企业太阳能世界(SolarWorld)的美国分公司要求对中国75家相关企业展开“双反”调查。经过一系列博弈,2012年11月,美国作出终裁,认定从中国进口的光伏电池及组件实质性损害了美国相关产业,美国商务部将向从中国进口的相关产品征收“双反”关税。
祸不单行,2012年9月和11月,欧盟先后启动对华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要知道,欧盟“双反”比美国“双反”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影响严重得多,中国光伏产品主要出口欧盟,一旦实施,中国光伏企业将面临灭顶之灾。
陈康平告诉记者,国内知名的光伏企业基本上都是上市公司,看一下前两年的财报数据,就知道有多困难,最困难的是现金流紧张。
2012年一季度,包括江西赛维、尚德电力在内的10家境外上市光伏企业全部亏损,合计亏损高达6.12亿美元。而施正荣也已走下神坛,2012年他辞任尚德CEO,2013年3月4日,辞去尚德董事长职位,几天后的3月20日,法院裁定尚德实施破产重整。
反复较量
今年3月,中欧光伏“双反”问题得以妥善解决,中国光伏企业没有出现灭顶之灾。然而,这是历经诸多博弈,反复较量的结果。
欧盟“双反”,再次出现太阳能世界这家德国企业的影子。2012年7月24日,正是以太阳能世界为主导,欧盟25家光伏企业向欧盟委员会提出申请,要求对进口自中国的光伏产品进行“双反”调查。
这引起了中国光伏企业的不满。当年8月19日,中能硅业、赛维LDK、洛阳中硅、重庆大全等四大多晶硅企业向中国商务部提交申诉,要求对产自欧盟的多晶硅实行“双反”调查。
欧盟启动对华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后,中国商务部决定,对原产于欧盟的太阳能级多晶硅进行“双反”立案调查。这场由欧盟引发的“双反”调查逐渐变成了一场贸易战,中欧开始了艰苦卓绝的谈判。[1][2][3]下一页来源:《环球》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