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华为“狮子吼”:全世界都在倾听?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从2011年的高举高打到2013年的沉静前行,一路披荆斩棘走过三年峥嵘岁月后,在企业市场上,一个不一样的华为逐渐清晰,比以前开放、温和、透明,少了令人警惕的尖锐,多了诚挚合作的特质。
还有一些不一样,华为还给全球ICT市场带来了不一样的气质,例如把运营商市场大规模部署的产品技术和网络经验运用到企业业务领域,开启了整个市场对于IT和IC技术融合的全新认识等;例如在别人认为成熟了的市场,于细节处着眼,实现差异化创新;例如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和低姿态去追求“被集成”等等。
三年时间,华为企业BG委实不易,吃了许多苦,摔了许多跤,诋毁和荣誉一起纷飞,打造出了一个营收达到25亿美元的大盘子。从数据中心核心交换机到SDN交换机、分布式云数据中心、深度融合一体机、T级旗舰防火墙、eLTE专业宽带多媒体集群、桌面云、虚拟化平台、云操作系统等等,整个华为企业BG一次次以创新产品刷新了业界期望值,在企业市场也赢得了越来越热烈的回应,也赢得了“老板”任正非的肯定:“祝贺你们,终于走出困境了,明天的曙光也能看见了。”
然而,不一样的华为,在面临不一样的挑战。
任正非说,“乌龟精神”是指乌龟认定目标,心无旁骛,艰难爬行,不投机、不取巧、不拐大弯弯,跟着客户需求一步一步地爬行。今天的华为企业BG,正在实践“乌龟精神”,但是它还得具备赶上龙飞船的速度,如何才能做到?
今天的华为企业BG实现了非IT产品盈利,整体尚处于亏损,但对于一个年仅三岁的“新生儿”,在IT领域还处于大力投入和战略亏损期的企业业务而言,已经是难能的可贵。当然,无论产品及攻城拔寨的能力如何锐利,填饱肚子是目前最现实的压力。而外界也在密切关注华为企业BG的盈利能力,它能否快速甩掉“低价竞争”的帽子,做到保持合理的毛利水平不破坏行业价值?
未来究竟如何,目前的确不能知道,唯有时间会检验一切雄心壮志。
1959年,27岁的弗朗索瓦?恩格勒以出色的成绩获得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物理学系博士学位。5年之后,也就是1964年,恩格勒提出来一项理论,揭示了粒子是如何获得质量的。凑巧的是,在彼此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隔着湛蓝深邃的英吉利海峡,时年35岁的英国物理学家彼得?W?希格斯也提出了同样的理论。
他们没有改变什么,但他们预言了改变这个世界的最本质能量——俗称“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53年之后,瑞典皇家科学院为此把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已至耄耋之年的希格斯和恩格勒。因为瑞士日内瓦近郊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在这一年真正了发现上帝粒子。谁也不曾料到,这个故事里还会有华为。
“上帝粒子”的秘密
为了找到“上帝粒子”,CERN利用其全球最大的大型强子对撞机进行宇宙大爆炸的模拟,然后通过大型强子对撞机的环形隧道内分布着的1.5亿个感应器来收集和传递实验数据。这些粒子碰撞实验所产生的数据量是惊人的,例如在CERN的无数次碰撞实验中, 每秒产生的待存储数据就高达6GB。
CERN产生的实验数据从2012年开始迅速增长,每年至少新增20PB海量数据的存储需求是CERN IT系统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对于CERN来说,这个存储系统还必须具备三种能力:首先是可靠性,例如实验中存储系统绝对不能宕机;其次是性能,每秒4000万次撞击、1.5亿个感应器,要求存储系统具有极高带宽并保持很长时间;第三是TCO和扩展能力。CERN预计在2013年将会产生25PB实验数据,这一数据在2012年是20PB,迅猛扩张的大量存储设备具备高性价比和良好的扩展能力,也是CERN的基本要求。
2011年11月,华为存储加入CERN OpenLAB,2个月内完成部署1PB海量存储系统。接下来的6个月,OceanStorUDS系统经历严格测试,被证实完全满足客户在性能和扩展性方面的要求。
“CERN在执行数据密集型模拟和分析方面正在面临极限,同华为的合作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令人激动的新途径,我们看到华为云存储优良的架构设计,使得CERN在应对未来EB级数据量的挑战时也能够轻松应对。”CERN OpenLAB的总负责人鲍勃?琼斯对华为UDS项目如是评说。
支持探寻“上帝粒子”的海量数据存储,是华为企业BG“差异化产品创新”的成果之一。存储市场堡垒难撞,更冷峻的大背景是经历全新云计算模式挑战的传统IT市场萎靡不振。就是在天时地利都不具备红利的条件下,华为存储大踏步前进,一方面从产品线角度基本做到了全存储供应商,另一方面在市场打拼中显示出凌厉攻势,2013年同比增长超过40%,取得了中国市场三甲、全球市场第八的好成绩。
存储业界一直有说法,认为由闪存和机械硬盘组成的混合阵列不可能在SPC-1测评中突破一百万IOPS。2014年初,华为OceanStor 18000以混合阵列达到了惊人的1,005,893 SPC-1IOPS,在混合阵列竞争中力挫群雄,颠覆了业界对混合阵列性能的理解。
对中国存储产业来说,这几乎是一个奇迹。很多年了,中国企业一直试图在存储领域有所作为,但是直到华为杀入这个市场,那一直是一个缥缈的中国梦。而对于华为存储来说,这只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案例。经过3年的艰苦打拼,历经2012年初的华赛回归及整合,他们可以有些许欣慰了。但是,对于华为存储产品线总裁范瑞琦来说,这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始,让存储产品线具备同样良好的盈利能力,是他需要去解决的问题。实际上,整个华为企业BG在2013年也只是实现了非IT产品盈利,整体尚处于亏损,在外界看来,这使徐文伟面临相当大的压力。
空杯心态
在2013财年业绩预发布会上,华为CFO孟晚舟坦言,集团盈利能力的提升主要受益于消费者和企业业务的快速增长,以及内部管理运作成本的降低。企业业务尽管发展时间不长,目前还处在投入期,去年还是亏损状态,但是华为对企业业务充满了信心,会持续保持投入。然而,外界质疑还是纷涌而至,甚至有说法认为“在华为三大BG中,运营商业务是现金牛,消费者业务是明星,而企业业务只能说是个‘问题’”。[!--empirenews.page--]
面对质疑和压力,华为企业BG掌门人徐文伟却依然沉着自信。在他看来,企业业务开创期间投入大,亏损没有什么奇怪的。而投入能带来领先的技术和产品,为客户和市场所接受,假以时日,自然就会盈利。在他的布局中,通过产品创新抢占战略制高点、通过打组合拳打通水平整合能力、通过行业解决方案Design in建立垂直开放的行业适配能力,以创业的心态、必胜的信念全身心投入,华为企业BG走的是一条健康的聚焦之路。“这三年以来我们秉承差异化、创新、领先三大战略,在产品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敏捷网络、CE12800数据中心交换机、高端存储OceanStor都是很好的代表,这也是华为企业BG继续大踏步前行的基础和底气”,他说。
在成长的三年期间,一路披荆斩棘,华为企业BG经历了从兴奋到迷茫然后走向聚焦的坎坷。“2011年、2012年摔了许多跤,交了许多学费,但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始终满怀信心”,在徐文伟看来,艰难时光中的宝贵经验,让今天的华为企业BG更加坚韧。
就在2013年底的座谈会上,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再次强调:“企业业务目前取得了一些胜利,但也要聚焦,要盈利,不要盲目铺开摊子。”对于华为企业BG来说,就曾经在“铺开摊子”上摔了跤。
苏州会议
2011年,是一向低调神秘又被视作骄傲的华为华丽蜕变的一年。
“一群华为人肩负着发展企业业务的使命,聚集到一起,经历风雨,迎接挑战。”这次对华为而言前所未有的调整,第一次打破了二十多年来按产品部署组织架构的方式,按照面向客户的类型将公司业务分为三大块: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消费者业务,吹响了进军企业市场的号角。当年1月18日,就在华为公司全球市场大会上,企业业务首次亮相,身材高大、性格内敛的徐文伟出任企业业务BG CEO,带领初始集结的829人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征战。
“4月份,华为企业业务部门的人员、组织和能力建设全部到位,研发、销售组织等基本就绪。”三年后,回忆当初的峥嵘岁月,徐文伟仍有一丝兴奋。
成立之初,企业BG的战略是高举高打,到2011年10月整个团队规模超万人。企业网、IT产品线、UC&C产品线以及解决方案四大部门集结完毕。江湖上一派“华为来了,寸草不生”的惶恐情绪。然而,情况很快变得令人焦虑,初来乍到企业市场,华为很快发现以往在“大颗粒”运营商市场行之有效的战术,在“小颗粒遍地”的企业市场陷入了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的尴尬。“逮着一个机会,就认为是机会,不会取舍。开始很兴奋,最后发现什么都没逮着”,徐文伟说这些话的时候,带着些许揶揄的口吻。而当时经历的,却是痛苦的思变。
2011年10月,任总主持在苏州召开企业业务战略研讨会,初步确立了聚焦和被集成两大战略,之后落地计划很快出台。“苏州会议对确定企业业务的战略方针和今天的态势非常重要,是一个战略转折点,使得我们在迷茫中聚焦,包括产品聚焦、市场聚焦、行业聚焦等”,徐文伟说。
2012年1月,华为EMT会议下发《关于华为企业业务发展战略的决议》,企业BG开始贯彻长期坚持被集成不动摇和聚焦高价值企业ICT解决方案两大核心思想。所谓被集成,就是改变黑寡妇形象,赢得更多合伙伙伴,大家一起做大市场。被集成战略在企业BG落实得有声有色,例如发展产业联盟提升行业适配度、联合产业链伙伴推出智慧城市行业解决方案等等;而聚焦使得企业BG能够在接下来的两年内陆续拿出了全球最高性能数据中心交换机CE12800、全球第一款敏捷交换S12700、业界首款T级防火墙USG9500、基于分布式架构的云数据中心、企业级高端存储、全球首款全景智真、eLTE等解决方案,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正是这次会议,稳住了华为企业BG高举高打、急躁突进的步伐,进行了结构性战略聚焦和调整。然而,大收大放的结构性调整,使外界对企业BG的质疑骤起。“华为适应不了企业市场游戏规则,他们迟早会回到运营商市场去”,这样的冷水时常会迎面泼过来。
实际上,徐文伟和他的团队几乎没有时间去在意这些冷水。“即便到现在,还在进一步聚焦,还没做到位”,他说,我们在内心深处相信华为企业业务一定会成功,压力也好、挑战也好,从来没有丧失过信心。信心、干劲和决心是企业业务成功的关键。这一点,即便是那些非常不喜欢华为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只要华为想做,就一定能做成。”
在战斗中补短板
2014年1月,在企业BG颁奖晚会上,徐文伟在向全体员工宣布2013年企业BG营收超过25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32%的业绩时,偌大的会场都能感受到他的高亢情绪。“企业业务终于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他说。
洞察市场、在战斗中补齐能力短板是华为企业BG的关键战略举措。这需要勇气和担当,尤其在2011年4月份就投入大量人力去做的一款全球最高性能的数据中心交换机,甚至可以说一场赌博。“那时候企业BG刚成立,我们以IP为主把队伍建起来,把散落在大平台里的IP产品聚集起来 ,在2012实验室积累的基础上,在艰苦的情况下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开发CE12800,当时竞争对手认为我们不可能开发出来,因为这里面涉及极高的技术难度。”徐文伟说。
实际上,困难依然比想象多得多,CE128000研发过程中的各种艰难不足为外人道,企业网产品线总裁刘少伟更是承担了产品延后上市的巨大压力。2012年5月8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Interop展上,华为终于宣布推出CloudEngine系列数据中心交换机,其中CloudEngine 12800系列整机最大支持48Tbps交换容量,最高支持96个100GE、288个40GE或1152个10GE全线速接口,号称全新一代业界最高性能数据中心交换机。发布现场单板24个40G用测试仪实时打流,面对闪着晶莹璀璨蓝色光芒的辛劳成果,刘少伟的心情终于放松,他在微博中转发了官方微博关于华为还同步发布了北美权威测评实验室Miercom对CE系列的测评报告,评论很简短:“业界几个主要玩家的测试报告,都出自这个测试机构,CE多强,自己说了不算,看看第三方测试报告就清楚了。”
当时的市场充满质疑,许多人对华为企业BG快速研发出全球一流核心交换机的能力打着问号,很快CE12800就以豪单证明了自己的力量。2013年元旦刚过,华为独家中标农行数据中心与骨干网项目,包括上百台CE12800 交换机,以及数量众多的S9700交换机和NE40E路由器。一时间,所有的质疑都消失了,宛如当年公瑾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之景。[!--empirenews.page--]
“做产品就是这样,踏踏实实去做,会有回报的那一天。”这是刘少伟的想法,也是徐文伟的想法,也是整个华为企业BG的想法。
设定目标坚定推进,一旦实现,立刻放下重新出发,正是这种空杯心态,让华为企业BG展现了强大的创新能力。
差异化创新观
2月结束的前一天,Gartner发布2013年第四季度服务器报告。华为服务器以260%的同比增长闪耀全球,秒杀所有其他厂商,在出货量方面,居全球第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华为服务器在四路、八路高端市场取得了发货量同比增长6倍的成绩。一年前我去深圳拜访华为服务器总经理邱隆。那是一个飘着细细冷雨的周六,我在一个非常简陋的办公室里找到了埋头工作的他。精干历练的邱隆给我介绍了X8000高密定制服务器,说“一天建成数据中心不再是梦想”,因为X8000整机柜交付,一根电源线一根网线10分钟就能部署完毕。
“大家都在说创新,是否能落实,帮助支撑客户的业务方面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这是徐文伟的创新观——差异化创新,这个价值观也一一落实到了企业成立三年来的产品创新上。
华为一直被诟病的一点,是只有硬件能力,在“软势力”方面还很落后。企业BG成立三年以后,正是在差异化创新观的指导下,一步步向市场证明着自己的“软创新能力”。例如,FusionSphere云操作系统不仅是一系列电信和企业应用的坚实平台,还成为了不少企业IT转型的关键动力:印尼Telkom、中国电网、新加坡StarHub、中国联通、香港PCCW、西班牙电信、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移动等都通过FusionSphere收获不俗成效。“云计算和大数据很热,但我们很冷静,华为要在核心的技术领域逐个突破并领先。”华为IT产品线总裁郑叶来说。
2013年8月8日,华为在北京高调推出新一代敏捷网络架构以及第一代敏捷交换机S12700。一向淡然的徐文伟也禁不住有些激动:“面对宽带业务、多媒体及移动化、社交化的时代,传统上以技术设备为中心的网络必将改变。华为面向全球第一个推出以业务和用户体验为中心的敏捷网络和敏捷交换机。我相信,这是改变未来的开始。”实际上,这不是一个网络架构的创新能力,这是华为企业BG开始展示产业领导力的开始。这种软能力,标志着华为已经走出“只会攒盒子”的硬件创新阶段,开始迸发更高阶的创新思维。
在2013年末的OpenStack董事会投票表决中,华为正式成为中国首家OpenStack基金会金牌会员,表明华为对开源社区的贡献得到了官方认可。另一方面,这也可以解读为华为软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的标志。
ICT的融合力量
这是一个融合的时代。
传统商业模式和互联网商业模式的融合,正在创造一个全新的沃尔玛;传统计算模式和新兴计算模式的融合,正在创造一个布满创新机会的空间;而IT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正在带来全新的ICT融合解决方案。
在全球最大规模的ICT展会CeBIT2014上,德国总理默克尔参观了与VDF共同展出的华为LTE基站。实际上,面向广大的行业市场,华为在传统LTE的前面创造性地加了一个小小的e,推出了eLTE宽带集群解决方案,融合集群语音、视频、数据等多种业务,可以支持丰富的业务。从全球来看,这是华为结合运营商市场优势针对企业市场的独特创新。“eLTE可以成为未来关键通信的标准”,一位来自南方电网的用户代表说。
eLTE是一个典型的IT和CT技术融合结晶,而这让我们关注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华为正式进入企业市场之前,ICT这个词很少被提起,可是在华为的带动下,这个词现在不但非常热门,且大有取代传统的IT产业这一叫法的势头。
ICT融合能力,正是一个不一样的华为的独特气质。“你们要把华为(在运营商市场)大规模部署的产品技术与网络经验运用到企业。我们的光接入、无线接入,实际上是为大网服务的,但是也可以转为你这个小网服务的。为什么你企业网就不能用无线接入呢?抢占了这个机会点,你做好以后,别的地方卖盒子就容易了”,这是2013年12月19日任正非在企业业务座谈会上对ICT融合能力的再度阐述,对于一直以来大力推进ICT融合的华为企业BG来说,这无疑是来自内部核心层的最大支持。而eLTE得到行业市场热烈追捧的现状,也证明了任正非所言“把运营商产品技术运用到企业”这种融合牌对华为企业BG来说,是很少有人能企及的能力。华为企业业务Marketing与解决方案部总裁张顺茂告诉记者,借助高宽带易部署的eLTE网络,部署全球首个电力行业4G eLTE专网后,珠海电力实现了从人工抄表到智能的实时计量;故障定位从平均30分钟减少到1分钟,建设周期也从270天减少到了66天。
对于华为企业BG来说,这些只是开始。“未来几年,全球企业业务市场规模将达到1.4万亿美元,远大于运营商和消费业务的规模,华为企业业务有着光明的前景。而且,经过EBG全体同事三年的艰苦奋斗,我们在企业市场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风雨终见彩虹,让我们共同见证改变未来的开始。”这是徐文伟以及他身后那个不一样的华为发出的宣言,整个世界都在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