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视的“未来”:4K电视唱主角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作者:西风漂流
作为一个电视从业者,我认为4K这个概念将会是电视机在未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接下来就详细谈一谈。
对于电视行业,这几年真是各种吸引眼球:从2012年的3D电视普及,再到去年的智能电视爆发,那么对于已经到来的2014年,将会是哪个词唱主角呢?
海量视频?显然不会是:从12年下半年开始,六大国内厂商就已经是海量视频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这个海量再大也逃不出国产连续剧,大片和美剧这三个范畴,可以说提供好了这三部分内容,主要的用户就已经能够满意了。
曲面屏?还没到时候:因为国内厂商们还正在研究怎么把屏幕变得更弯曲,目前的弯曲度所带来的体验还暂时停留在噱头阶段;在曲面上,2014年的主角是LG和三星,只不过加上了这个参数的电视,直接就奔向了高大上的价格区间。
OLED?好东西,但是目前他太贵了:即使LG把55寸OLED从6万降到了3万多,那也只是土豪们的卧室尺寸而已;国内厂商没跟上,市场上就不会有大规模的OLED推广大潮。想要在国内形成规模,2015年国庆节再见吧。
那么4K呢?从去年五一到今年年初的CES,4K这个词就不断地出现在各种电视发布会以及新闻报道中。的确,他太吸引人了:3840*2160分辨率,2K(1080P,FullHD)的4倍清晰度,已经完全是飞跃了。用户喜欢他,因为电视的本质就是提供质量上佳的视频观看体验;传统电视厂商特别是外资电视厂商也是喜欢他,毕竟,它的出现能够更好地凸显外资电视长久以来的先进的屏幕技术特点;国内的厂商更是喜欢他,那是因为马上又可以多了一个卖点开始下一轮的市场血拼了。
4K这么好,那我们马上把他普及了吧?别着急,“路漫漫其修远兮”,上路之前,还是先想先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关于屏幕技术方面的上一个卖点-3D所走过的心酸之路。
3D电视出现于2010年,当时只是少部分外资厂商顶级产品的独特功能。2011年,相对简单,且成本较低的偏光式3D的出现,帮助国内品牌们迅速获得了在营销上向外资品牌叫板的权力。
2012年1月无疑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广电总局推出了3D实验频道,开始从内容源头来推动3D的发展。当年的春节晚会,索尼帮助央视实现了3D直播。产业链从头端到终端都有了,一时间,3D产业的兴旺感觉指日可待,业内也都在摩拳擦掌,准备大杀四方一番。但是很快他们就发现,期盼中的好日子并没有如期到来,电视的智能化很快就吸引了更多的眼球:这意味着更多更好的免费内容啊,谁会不喜欢呢?
但是,3D真的是被智能抢了饭碗?我们说这个屎盆子还真不能扣在智能的脑袋上。
3D技术先天就有缺陷:两种3D技术,都有着各自无法回避的问题。
对于主动快门方式的3D,最初沉重的眼镜重量,昂贵的眼镜成本,长时间观看的视觉疲劳,对电视屏幕刷新频率有着较高要求,13年之前只有技术实力强大的索尼和三星一直坚持着主动快门技术;对于偏光式3D,分辨率减半是硬伤,画面偏暗,3D立体感差。同时由于被动的门槛低,造成有些厂商3D电视的口碑很差,尤其是劣质的眼镜给用户带来的伤害,也给3D的口碑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3D是个体质较弱刚出闺阁的林黛玉,但是国内残酷的市场竞争等不到她长得更结实点就把手伸向了她,市场上充斥着是主动快门与偏光的相互诋毁。所有人都把3D当成一锤子买卖,没有人真心关注推广3D最最核心的内容这块。内容这块的积累是资金、设备、人才、经验的积累,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从内容源来讲,如果是好莱坞大片,影院的3D效果远胜电视。而目前国内能够稳定提供的,只有一套3D试验频道,每天充斥着各类小品以及访谈节目,意义何在呢?
综上,3D已经是内忧外患,交织在一起,那么对于3D电视成功与否,还有必要讨论么。
回归正题,我们深入讨论一下4K,虽然对于用户而言,4K意味着更好的用户体验,但是4K会否重蹈3D的覆辙,最终成为又不叫好又不叫座的伪需求了呢?
4K,说的是清晰度的事儿,最终还要归结到内容上来,我们就先看看,4K的内容在哪里吧。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