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南通一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近日与苏州一大学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共同研究“建筑
机器人及
智能装备”在住宅产业化建设中的应用。如今在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在笔者看来,加快推进企业和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创新,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纽带,以吸引高科技人才、建立合作平台为主要内容,以
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要模式,以联合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成果转化为目标,实现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多层次、全方位的共赢合作,充分调动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积极性。所谓产学研合作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科研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形式。搞好校企联合、产学结合,重要的是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让企业自觉地、主动地为人才培养作贡献。这其中的关键是互利互惠。产学研合作模式是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教务长赫尔曼·施奈德开创的,他于1906年在辛辛那提大学推行了第一个合作教育计划。1983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成立,标志着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世界性潮流。麻省理工学院实施本科生科学研究计划,明确规定大学生的学习内容除了课程学习之外,还有科学研究方面的学习和任务。实践证明,它是国际公认的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进产学研合作模式,在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一些科技人员突破计划经济和传统思想的束缚,成为全国闻名的“星期日
工程师”,推动了苏南乡镇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时至今日,科技人员单打独斗的局面在悄然改变,愈来愈多的“科技团队”抱团出海,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智囊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迅速崛起了一大批颇具实力的企业。但多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尤其是在近几年的全球经济寒流潮之中,产学研合作模式能够为企业抵御经济危机冲击助力。高校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在产学研合作中,一方面,要巧借外力,引导企业以项目为基础搞好合作对接;另一方面,要激活内力,健全完善合作体系,激发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内在活力。通过成果转化应用,放大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产出效应,以合作创新推进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同时,建立灵活的合作机制,搭建好服务载体,利用好交流平台,认真落实“人才强企”战略,强化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智力支撑,加强企业家、领军人才、专业人才的队伍建设;完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强化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资金保障;不断加大政府投入,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创新融资平台的建设和管理,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