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任正非出牌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作为明星级的企业家,创立华为26年,却从不接受中外媒体采访。当中国商人热衷于建圈子、大结盟时,他却拒绝向任何政商圈靠拢。与企业挤破头想在资本市场上圈钱相反的是,他始终拒绝让华为上市。任正非也因此被定义为“中国最神秘的商人”。
自2010年华为战略转型,任正非也鼓励公司高管接受媒体采访,但他自己仍申请“特权”不愿出来说话。
直至2013年,华为超越爱立信成为全球第一大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任正非打破沉寂,破例接受新西兰、英国、法国三国外媒采访。到了今年6月16日,任正非又“破戒”首次与国内媒体见面。这些不同寻常的举动,意味着任正非正式从幕后走向公众台前。
“大家都说要揭开神秘面纱,一看满脸都是皱纹。”一改往常眉头紧锁的外界印象,任正非在国内媒体见面会开场便极具幽默地自嘲起来。这一切的变化,显然不是偶然的,任正非在打一张华为并不常出的牌。
华为下一站
“见媒体,都是被公共关系部逼的。”任正非说,他是一个害羞的人,不愿露脸,是性格使然;见国外媒体,是因为国外的商业生态环境需要,国外都见了,国内不见,又害怕你们有埋怨。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任由媒体评说,只顾埋头发展,几乎是华为的公司战略之一。而如今,华为却开始懂得平衡国内外媒体关系了。实际上,记者了解到的消息是,华为公关部以前也没少做劝说工作,但任正非始终拒绝。如今是什么原因“打动”了他?
从任正非的话语中可寻出蛛丝马迹,“华为不是不想宣传,但华为450亿美元销售收入,却只有350个客户群,如果定向宣传成效会大得多,在利比亚战争和日本地震发生核辐射危机时,华为员工仍冲锋在前,这些行动为客户已经做了最好的广告。”
公司业务上不需要开放,他个人更乐得清静。但随着华为通信业务增长放缓,而美国市场又屡闯屡败,传统业务遭遇天花板的背景下,华为不得不谋求转型,2010年正式提出发展企业网、消费者终端新业务,这也是未来华为有望高增长的下一个方向。
华为年报显示,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2390亿元,其中,华为运营商网络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665亿元人民币,同比仅增长4%,占收入的70%,增长乏力;而企业业务和消费者业务销售收入分别达152亿元、57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4%、17.8%,这两项业务占比30%,但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运营商业务。
一个客观现实是,尽管华为手机目前销量已位居全球第三,但在品牌知名度和企业文化宣传上,华为与三星和苹果仍存在差距。
“老板出来讲话,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公司业务发展需求,终端和企业网都是面向广大消费者和企业的,需要宣传;另外是想建立公开透明的商业环境,美国总以安全为由拒绝华为,华为希望以开放来证明自己没有政府背景,没有信息安全隐患。”一位华为内部中层管理人员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称。
在6月16日的记者会上,对于敏感性问题,任正非并未回避。问及华为接班人时,他再次明确表示,华为可以接班的人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但“我所有家人都不会接这个班”。
外界始终存疑的是,华为为何坚持不上市?任正非的解释很直白:“如果大量资本进入华为,结果一定是多元化,就会摧毁华为20多年来还没有全理顺的管理,今天这么聚集,还做不到端到端的打通,要想在5-10年内赶上西方最优秀公司,就得聚焦,少点繁杂。”
任正非同时说,如果华为不多元化,也不会存在资金困难。言外之意,华为没有上市的需求和必要。
孤独的精神教父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一书作者田涛,长期跟随在任身边。书中写道:任正非喜欢读毛选和各类史书,更是邓小平的忠实粉丝。但任给自己和公司设定了一条高压线:决不问政、谋政,要做到纯粹的商业组织。
特立独行者,注定是孤独的。
“我没有微博、微信,也没有朋友圈。”任正非向记者们这样坦言。而在各种企业家论坛、俱乐部上,也从来找不到他的身影。
任正非曾说过,除了柳传志和王石,在20年中有过两次交往外,他与任何政府官员和企业家都没有私交关系,“我的私生活很痛苦,非常寂寞,找不到人一起玩,和基层员工离得更远,为了公司能够平衡,我得忍受这种孤独寂寞。”
尽管与外界隔绝,但20多年来,在公司内部,任正非不断通过撰写文章和讲话来传达他的思想,每年网络上都有外流的任正非讲话稿。
一位从华为离职的高管透露,任正非没有文娱、体育的任何一项爱好,惟一的嗜好就是阅读和思考。有学者说,任正非这20多年的经历,可以概括为:读千卷书,行万里路,做一件事——通信制造。
在华为,任正非更像一个精神教父,喜欢用思想管理企业,早期常将“冲锋在前”、“不让雷锋穿破袜子”挂在嘴边。并一手打造了华为的核心价值观,即“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他认为,“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
尽管在华为只有1.42%的股份,但任正非却享有绝对的威望。在他看来,要将15万知识分子的个人意志全部凝聚起来,只有不断“洗脑”,员工在价值观的驱使下,才能发出巨大的能量。
“只要是客户说的,大家都很紧张,员工可以不用听领导的。”华为一位在非洲工作的员工告诉本报记者,以“客户为中心”的导向已经深入骨髓,员工必须24小时开机,随时解决客户问题。
让田涛印象深刻的是,2004年春节,任正非带他参观华为基地数据中心,任正非的门卡在这里是无效的,任说,“不光数据中心、研发中心,许多地方我都进不去,流程没有赋予我在这里的权力。”华为的制度化管理,是对领导者们最好的约束。
有人说,任正非犯有典型的焦虑症,始终在强调危机管理,一篇《华为的冬天》同时警醒了很多企业。当记者问及眼下华为最大的竞争者是谁时,任正非仍表示:“是华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