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皮肤:跟“切肤之痛”说再见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人造电子皮肤取代真皮移植?或许不久后,这将成为现实,不再是痴人说梦。
近年来,美、日、德、中等国研究人员各自开发出触感细微的电子皮肤,并已解决了其互动性、延展性等技术难题。科学家断言,除了医学植皮,电子皮肤更能在机器人设计、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等领域大展身手。
跟“切肤之痛”说再见
在古代亚洲和欧洲,“割肉补疮”有近2500年的历史,只不过考虑当时的医疗和麻醉水平,这似乎更是一种酷刑。现代植皮手术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接受皮肤移植的患者人数近20万,存在不可恢复性皮肤创伤且尚未接受植皮手术的患者总数超过400万。
对皮肤组织的不可修复性损坏,考虑到身体排斥性反应,植皮几乎是唯一选择。医生主要靠切取患者自身或他人皮肤进行移植修复,难以忍受疼痛不说,还会在患者取皮部位留下新创伤,身体和心灵的创痕往往难以磨灭。
此外,大面积皮肤损伤患者的植皮来源也是问题。移植后的皮肤十分脆弱,还存在触觉减弱、免疫力下降等后遗症。在各国科学家的努力下,超仿真电子皮肤模型正在成熟。如果投入人体试验,这将是患者的福音。
超仿真不是梦
电子皮肤模拟、还原甚至取代机体皮肤,首先要具备感觉和触觉,即与人体皮肤一样感知不同外界压力,畅通传导触觉信号的最基本功能。
早在2003年,日本东京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低分子有机物——并五苯分子制成薄膜,通过其表面密布的压力传感器,实现了电子皮肤感知压力。
时隔两年,该研究团队又在特殊塑料薄膜中重叠嵌入分别感知压力和温度的两组晶体管,在晶体管电线交叉的位置使用微传感器记录电流起伏,可判断出日常温度和每平方厘米300克以上的压力。此外,这种电子皮肤成本相当廉价,每平方米只需100日元(约1美元)。
责任编辑:Mandy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