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科学仪器产业化成果转化率?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科学仪器产业化正在面临什么困境?又为什么会面临这些困境?该如何解决这些面临的问题?这一系列问题都成了2011年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之科学仪器产业化论坛上要讨论的问题。近日,在此次论坛上,来自科学仪器研究部门和生产企业的与会人员就目前科学仪器产业化的困境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分享了产业化的成功经验,并达成了研发者生产者“脑合作”是关键的共识。
我国科学仪器产业化目前正面临严峻挑战,科学仪器成果转化成功率低、产业化过程不通畅。据国内权威部门统计,“九五”、“十五”科技攻关计划与“863”计划共安排科学仪器设备研发课题1251项,但攻克关键技术并转化为市场化产品的课题仅为100多项,其中实现大量推广应用的研发成果还不足30项。一边是大量亟待产业化的科学仪器成果,一边是急需新技术、新成果的科学仪器生产企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
一是前期专家的科研过程和后期工程师的产业化过程是两项完全不同的活动。科研更多关注技术的创新,产业化则更关注产品性能和市场前景。
二是科研院所、高校在仪器研发过程中,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控制仪器的性能指标,对于成本和部件配置却很少涉及。但企业更关注的是仪器可商品化的程度,强调的是一个仪器所用到的器件、材料以及加工都应有合理的成本。
三是科研院所和企业截然不同的理念和文化,是造成科学仪器成果转化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文化理念上的截然不同导致双方往往不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成为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障碍。
既然科学仪器成果转化成功率这么低,我们该采取什么措施呢?成果转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的过程,如何提高科学仪器产业化的成功率是此次论坛的高潮,最后大家一致达成共识:“同行转让,优势互补”。
如果把成果转让给专业的分析仪器企业,或者是给一些其他相关的技术含量更高的企业去做,这样的对接会很容易成功;但如果转给仪器行业外的企业,即使对方有较强的资金支持,由于它的研发团队对科学仪器领域的技术没有任何概念,即使非常努力也很难做好。企业如何介入产学研合作,促成成果转化?在研究初期,企业的工程师就需要介入,和专家一起研究。专家们通常会有非常好的想法,但有些事情他们并不擅长,比如精加工、画图纸、找加工单位等,而这些对于我们企业的工程师来讲就相对容易多了。另外,工程师早期介入研发,就会考虑到产品后期的生产,从而缩短二次开发的孵化过程。企业和专家之间经常的、长期的、密切的合作是非常必要的。
2010年,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与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研究员、国内声光技术领域资深专家于连生签订了金额500万元的科研成果转让协议。对于这次成功的“牵手”,于连生和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董事长董青云都表示,“同行转让,优势互补”是合作成功的关键。丹东百特在颗粒测量仪器领域做得很成功,在粒度测试方面有相应的技术基础,同时又非常希望扩充自己的产品类型,而于连生正好有这方面的成果需要转让,因此一拍即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