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再制造产业即将进入黄金期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随着“十二五”规划对工程机械、机床等产品再制造和大型轮胎翻新等行业的鼓励支持,机床再制造也进入黄金期。上世纪80年代初起,世界各国纷纷发展机床再制造产业。目前,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机床工业已不景气,但机床改造却成为新增长点,于是世界各国纷纷发展机床再制造产业。
老旧机床,一般有45%至80%以上的残留价值,主要是耐久性较强的床身、立柱、底座等。重新制造这些主体部件,需要消耗大量钢铁和能源。如果保留主体,修复或更换损坏部件,则可制造出与新设备同等质量甚至性能更好的设备。
例如德国数控五面体加工机床,因超期使用,液压系统老化,基础大件磨损严重,精度基本丧失,几乎濒临报废。重新购买,费用高达3200万元;继续用呢,机床故障频发,常拖生产后腿。全面拆解机身,更换损坏和磨损严重的零件,换上西门子数控系统新“心”,装上自行开发的机床运行监控系统……几个月后,这台旧机床获得新生。细算费用,仅花了800万元。运行几个月来,全面达到高性能、高精度的设计要求。这样的例子在机床再制造产业发展起来后,数不胜数。一台处于报废状态的前苏联轧辊车床在这里“打个滚儿”后,不仅全面提升了机床的精度,还将主轴承重由原来的20吨提高至30吨。运用现代数控技术,龙门刨床可变成数控龙门铣刨床,或数控龙门磨床,同时改造后的设备能耗下降近40%,实现节能节材、降耗减排的目的。
美国有300多家专业从事机床再制造的企业,分类极细,对大型多功能机、齿轮加工机、金属切削机床都有专业公司负责再制造,并提供售后及质保。德国从1991年起,政府多次拨款支持机电再制造,帮助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开展再制造研究工作。近年来,日本也加强工程机械的再制造,至少有20家再制造公司已成规模。日本再制造的工程机械中,约有30%向国外出口。欧美各国已形成了较完善的旧件物流体系。再制造商通过各种渠道回收废旧机床,评估价值、重新设计、制造完成后打上“再制造”标签,重新进入市场销售。近年来,中国众多公司全面展开机电产品再制造的科研探索。利用重型机床、工程机械、数控大型机床等方面的专业优势,赋予大批机床第二次生命,还在国内打出响当当的品牌。我国是机床保有量最大的国家,目前役龄超过10年以上的传统旧机床超过200万台,已进入机械装备报废的高峰期,再制造的市场空间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