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隼鸟”号探测器进入地球时发光机制,将有利于研究流星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近日,日本长野工业高等专门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教授大西浩次宣布,他弄清了去年6月“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回收舱进入地球大气层时的发光机制。这一成果将对根据流星的光来分析流星成分的研究发挥重要作用。
“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去年6月克服重重险阻回归地球。大西浩次去年6月13日晚,作为日本国立天文台观测队成员,在澳大利亚南部“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落下地点以北约165公里处,利用分光仪分析了“隼鸟”号放射的光。最终确认“隼鸟”号的回收舱与流星一样,在高速冲入大气层时与大气分子撞击,发出了耀眼光芒。
大西浩次指出,回收舱在距地表约100公里的高度开始发光,以每秒12.2公里的速度飞行。在离地表约50公里附近,减速至每秒8公里,发光也变弱了。而在回收舱后方飞来的“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的主体部分,在离地表约70公里高度的地方焚烧殆尽。
像“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这种已知其材料和结构的物体进入大气层,并且能够事先预测日期和轨道的情况,是非常宝贵的数据。大西浩次指出:“此次观测结果将对通过分析流星的光来弄清流星成分的研究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