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体质监测站会遭遇“冷门”?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现代人对于健康越来越关注,很多人开始对亚健康、体质等问题重视起来。但是尽管人们的健康意识已经得到了普遍的提升,但大部分人对健康认识还是存在误区,而且对亚健康、体质等问题也仅仅只是停留在“意识”阶段,没有真正去用行动来进行关注。从上海的众多体质监测指导中心乏人问津便可以窥见一斑。究竟体质监测遭遇着什么样的尴尬呢?
体质监测是针对一个人的身体机能和体能进行监测,并根据不同的体质结果,提出相应的锻炼方案等。涉及的内容和普通体检不同,如身体有没有缺钙?骨密度、血管硬度如何?脂肪含量究竟超没超标?掌握自己的体质状况,可以防范疾病的发生,而不是等到生病了再去医院。
上海有80个社区市民健康体质监测站,而且是免费为市民进行监测,但就目前调查的情况而言,效果很不理想,虽然监测中心可能配备有最先进的监测仪器和设备,但还是很少有市民光顾,有的甚至因无人问津被迫关闭,改成了活动室等。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市民健康意识还不够完善,对体质监测没有足够认识。很多市民只知道医院的体检,根本不知道体质监测这回事。就算是知道有体质监测站,但到了那里一看,没有抽血、没有平时所见的体检项目,就转头走了。而且很多市民觉得好好又没生病,干嘛还要进行检查呢?生病了这里又不是医院,不能治病,也不选择来这里。
其次,体质监测站开放时间不够合理,监测项目种类繁多,需要耗费大量体力,很多人都不愿来。由于很多监测站都是在周一至周五开放,年轻人们大都都要上班,无暇来参加体质监测。
而老人年却是有很多空暇时间,但老年人大多都不愿意来。因为这些监测项目对很多老年人来说吃不消,监测站里大大小小10多台监测仪器,全套做下来要半个小时。而且很多监测项目是有年龄限制的,如“国民体质监测11项”中的仰卧起坐、纵跳等项目都是年轻人才能进行的项目。适合老年人的项目屈指可数,老年人也自然不愿意来。年轻人无暇来,老年人来了也索然无味,因此很多监测站就人烟稀少了。
第三,很多体质监测站面临着缺场地、缺资金、缺人才的“三缺”局面。建造一个体质监测站需要100—200平方米,还需要配备大量的监测仪器。这么大的场地,建成了监测站却整天无人问津,于是很多监测站便被迫关门,变成了休息室、活动室之类的。虽然监测站的众多设备资金是从体彩中获得的,前期投入是体育局支出的,但是这些设备需要养护、维修等,这些资金却没有了着落,加上人气不旺,也没人再拿监测站“鸡肋”当回事了。
体质监测站还面临这缺人才的局面,很多运动医学专业科班出身的,都愿意去医院之类的地方,而不愿意呆在监测站。虽然体质监测全部用电脑测算,标准参照国家《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数据准确性很高。但是由于电脑生成的语言比较模式化,往往需要相关专业人士进行解读,并给检测者相应的指导等。但目前有的设备管理者,缺的却是这类专业人才。
这些问题,是上海体质监测站遭遇“冷门”的原因,也是我国人民对体质和健康认识还未达到一定高度的表现。只有解决这些难题,体质监测站才有可能真正旺起来,真正让市民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