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编织成的画作,用放大镜才能欣赏的美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很多人都会有脱发的烦恼,看着自己头上的头发烦恼不已,甚至开始讨厌头发。但人们是否知道人的头发还有别的用处呢?是否知道头发和艺术之间的距离?其实,头发离艺术很近,有位成都老人便在终身与毛发打交道,并把这些毛发变成惟妙惟肖的艺术品画作。这些画作虽然仅有几厘米见方,但通过显微镜,你会发现这些毛发经过编织所呈现出的艺术魅力。
这位老人,名叫张德瑄,他所从事的正是家传的“发编”,他从年少时便可是学习发编,至今已经有五十多年了。用这么细的头发编织画作难度很大,老人经过多年的磨练,发明了“坐标操作稿”,还为自己的发编申请了专利,初步获得通过。除了要通过坐标精准定位,进行编织,还要借助很多工具,如放大镜、千分尺、镊子等。
在进行发编创造过程中,做的都是细活,没有耐心可不行,甚至连大气都不出,以免把毛发吹跑吹乱。老人介绍说,发编也有众多步骤,包括清洗头发、给头发脱脂、晾干、筛选、编织等。对头发进行筛选是因为即使是同一个人的头发,粗细、颜色等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这些对创造都会有影响,因此必须在放大镜下,用千分尺挨根测量,以选择出直径和颜色基本相同的头发。
发编除了头发,还需要蚕丝,相互交叉编织。对付这两种极细的东西,整个编织是很费时费力的。在一个30倍的放大镜下,要用镊子拉扯头发和蚕丝,还要不停对编织好的发丝进行压紧。一根头发丝放错了,都会成为整个画作的败笔,对于人物肖像来说,更是如此,很可能一根头发丝把眼神都变了。老人的发编已经炉火纯青,并且享有很大名气,其作品市价也相当高。
而最不可思议的是老人受成都市成华区文化和旅游局之托,竟然用熊猫毛编织称了一副熊猫图。这幅作品用了200根熊猫毛,面积仅2.1厘米,却展示了一只非常可爱的熊猫,成为了成都和四川的一张文化新名片。
用熊猫毛编织作品就更加不容易了,因为熊猫毛本身就很难收集,大熊猫只有在4至7月换毛的时候才会自然脱落毛,每天只会脱落几十根,而且很容易被损坏。其次,大熊猫的毛很硬、很短,有弯度和锥度,每根毛粗细都不同。要进行编织难度加大了不少,编织手法和工艺也必须创新改进。不过,老人还是突破了这种种困难,最终完成了创作,用大熊猫毛编织成了一副可爱的大熊猫图,让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