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间隙电极传感器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纳米制造的基础研究”、中科院“百人计划”等项目的大力支持下,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智能所研究员刘锦淮和黄行九带领课题组,在纳米间隙电极传感器件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纳米间隙电极对是构筑纳米器件的基础,发展了两种制备石墨烯纳米间隙电极对的方法--纳米线和金丝交替掩膜法以及原子力针尖裁剪法,其过程简单,制备的石墨烯间隙为 100~200 nm。石墨烯纳米间隙 电极对是制备纳米器件、测试微纳材料性能的一个重要工具,在纳米器件和分子电子学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纳米间隙电极传感器件的突出特点,是可直接将待测物质的某种特性转化为更简洁、更直观的电信号--如电阻、阻抗等,以实现对目标分子的痕量、高灵敏度检测。其中,针对痕量的待测目标分子,如何获得增强、有效的信号一直是研究热点之一。
他们通过在纳米间隙电极间引入硒化镉量子点,有效提高了有机分子链霉亲和素检测的灵敏度与信号强度。同时,他们采用电化学阻抗谱和循环伏安法,进一步证实了在紫外可见光照下信号显着增强效应;停止光照后,电化学阻抗值恢复到未加光照的水平。这些发现表明硒化镉量子点的信号增强作用是可靠且可逆的。该研究结果近期发表于国际纳米材料杂志《微尺度》,并被选为当期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