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发生震灾,地震仪器发展至关重要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北京时间2012年9月7日11时19分在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交界(北纬27.5,东经104.0)发生5.7级地震, 震源深度14公里。震中距离云南彝良县城约15公里,距昭通市约30公里,距贵州威宁县城约80公里。
9月8日凌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抵达云南昭通地震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这是温家宝在灾区察看灾情。
截至目前,此次地震造成80人死亡,733人受伤。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昭阳区、大关县的24个乡镇,贵州省威宁县的7个乡镇受灾,此范围内的灾区人口约67万人。
据初步调查结合专家经验判断,位于震中附近的云南省彝良县洛泽河、角奎两镇砖木结构、土木结构、石木结构房屋约占70%,毁坏比例约30%;砖混结构、框架结构房屋约占30%,毁坏与严重破坏比例约10%。震区交通设施大量破坏,主要受滚石、滑坡崩塌影响,昭彝公路、彝良县城至洛泽河镇公路多处塌方、崩塌,严重堵塞交通,电力系统与通信系统也遭受破坏,一度出现供电与通信中断。
彝良县内各乡镇设防烈度为Ⅴ度或Ⅵ度,农村多数房屋为土木和砖木结构,抗震性能差,毁坏较为严重。该地区1小时内连续发生2次5级以上地震,此后又发生多次余震,导致破坏加重。震区人口密度近200人/平方公里,高于云南省平均人口密度117人/平方公里。震区地处滇东北高原乌蒙山区,自然环境恶劣,地质构造复杂,最高海拔2780米,最低520米,对高差2260米。震后震区滚石、崩塌和滑坡现象普遍。滚石和崩塌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房屋和基础设施破坏。
这再一次引起了人们对地震仪器的关注,地震仪器发展对预防、监测地震有着重要作用。地震仪是一种监视地震的发生,记录地震相关参数的仪器。我国东汉时代的科学家张衡,在公元132年就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地动仪。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地震仪由意大利科学家卢伊吉·帕尔米里于1855年发明,它具有复杂的机械系统。这台机器使用装满水银的圆管并且装有电磁装置。当震动使水银发生晃动时,电磁装置会触发一个内设的记录地壳移动的设备,粗略地显示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强度。 第一台精确的地震仪,于1880年由英国地理学家约翰·米尔恩在日本发明,他也被誉为“地震仪之父”。
现在在地震研究中使用的地震仪主要有三种,每一种都有与它们将要测量的地震震动幅度(速度和强度)相应的周期(周期指的是摆完成一次摆动所需的时间长度,或者来回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
短周期地震仪
一般用于研究初次和二次震动,测量移动速度最快的地震波。这是因为这些地震波移动速度太快,短周期地震仪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就能完成一次摆动;它同样能够放大记录下来的地震波图,使研究人员能够看出地壳瞬间运动的轨迹。
长周期地震仪
使用的摆锤一般需要20秒左右的时间完成一次摆动,可以用来测量跟随在地壳初次和二次震动后的较缓慢的移动。地震检测仪网络现在使用的就是这种类型的工具。
超长型或宽波段地震仪
具有最长摆锤摆动周期的地震仪叫超长型或宽波段地震仪。宽波段地震仪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常能够对全世界范围内的地壳运动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
高精度磁力仪主要被用来检测地球磁场的变化,这对观测地震、了解地震规律、进行地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地下流体也与地震的微观异常有着紧密联系,用仪器测定地下流体,也是地震监测的重要一环。
强震仪可以测量出地震对楼房破坏力有多少等数据,用于震后抗震设防建设。形变仪则可以对地下岩石的受力情况进行测量。即对地震发生前的应力积累做出判断,以对地震预警,让人们能够尽早采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