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发展海洋监测设备产业,带动蓝色经济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山东在深入实施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依托雄厚的海洋科研资源,大力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从深海焊接到大型浮标成功投放北极,一个个突破瓶颈的科研创新,为山东海洋经济的跨越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在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所,潜水员正全副武装,即将下水,完成海底焊接试验。“海洋焊接关键技术研究”是国家863计划,经过3年公关,研究人员成功掌握“水下湿法焊接切割”及“大厚板钛合金焊接术”,并开发出水下200米焊接的材料设备,打破了国外垄断。
这种大浮标,放在深海,被称为无人值守的了望塔,它通过各种传感器,能完成对气象、水文、水质等的实时监测。目前我国在位运行的大型浮标90%以上是“山东造”。就在十多天前,山东研发的大浮标克服气温和极夜的影响,随“雪龙”号科考船成功投放到北极海域。山东省科学院研究员卜照蓬:“在北极研究大气还有水文,气象研究是个空白,这一下填补了这个空白。”
由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所发起成立的“海洋监测设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了国内30多家高校、院所和企业,研发出多项成果,其中多个获得国家“十二五”支持。目前我国海洋工程的国产设备率不到5%,船舶配套产值占造船业的60%-70%,国产设备配套率却不到20%,自主创新,实现国产化,是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根据“规划”,到2015年,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年销售收入将达2000亿元以上。根据山东出台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指导意见,到2015年,山东将实现工业总产值1500亿元,这意味着未来山东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总量可占全国七成左右,有力地带动起蓝色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