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源 > 功率器件
[导读]对于工程师来说,电流源是个不可或缺的仪器,也有很多人想做一个合用的电流源,而应用开源套件,就只是用一整套的PCB,元件,程序等成套产品,参与者只需要将套件的东西焊接

对于工程师来说,电流源是个不可或缺的仪器,也有很多人想做一个合用的电流源,而应用开源套件,就只是用一整套的PCB,元件,程序等成套产品,参与者只需要将套件的东西焊接好,调试一下就可以了,这里面的技术含量能有多高,而我们能从中学到的技术又能有多少呢?本文只是从讲述原理出发,指导大家做个人人能掌控的电流源。本文主要就是设计到模拟部分的内容,而基本不涉及单片机,希望朋友能够从中学到点知识。

我这次的目标是搭建一个有基本功能的20V/100mA电流源,它即可固定输出,又可用单片机步进控制。下图是易于实现数控的直流电流源。假设运放有理想输出能力,如果输出电流100mA,采样电阻Rsample的大小取值有何讲究呢?

 

 

图1

如果Rsample过大,将导致:

1. 采样功率过高,对Rsample温度稳定要求高,因而成本呈指数提高。

解释:如果Rsample=1 Ohm,Vsample=1V,Psample=100mW,对于精密应用而言,电阻耗散100mW通常是难以接受的采样功率。

2. RL上的电压动态范围减小,减小RL电阻上限。

但对运放和Vin调理电路的要求相应降低。

如果Rsample过小,将导致运放的种种误差显现:

1. VOS的漂移与Vin可比,造成输出电流误差。

解释:Rsample=0.1 Ohm,Vsample=10mV,如果使用LM324,VOSmax=3mV,潜在直流误差30%;VOS/dTmax=30uV/C,10C温度变化引起潜在误差3%。

2. 电路增益过高,运放噪声放大,RL上电压基本不变,造成RL上的电压噪声增大,导致RL上电流噪声增大。

3. 对运放要求提高,因而成本呈线性提高。

4. 对处理Vin的调理电路要求提高,因而提高成本。

但对Rsample的要求相应降低。

关于如何选择采样电阻:

电流源需要采样电流进行反馈,虽然也有其他方法采样,但最稳定也是最准确的方法仍然是电阻采样。

普及知识:用于采样的电阻功率至少大于采样功率20倍以上,才不致由于发热造成明显的漂移。

继续上次,100mA_级的电流是很常用的电流值,但对于电阻采样而言通常也是比较尴尬的电流值。

A_级的电流通常不要求太高准确度,使用分流器采样为主,只要功率足够即可。

mA/10mA_级的电流相对简单,由于不产生显著的采样功率,因此通常的精密金属膜电阻都可满足要求。

100mA_级的电流不大不小,用分流器没有这么大的阻值,用精密金属膜电阻没有这么大功率。

 

 

图2

解决方法:

1. 降低采样电压,使用小阻值

2. 降低采样功率,同功率下,阻值尽量大

看似矛盾,其实很简单,并联多个精密金属膜电阻。

实例:

100mA,采样电阻4只12 Ohm 0.1% 1/4W 25ppmmax金属膜电阻并联,等效电阻3 Ohm,采样电压300mV,采样总功率30mW,每只电阻功率7.5mW。

采用这种方法需要在PCB上多下功夫,一定牢记铜也有电阻,而且铜本身可做温度传感器。

通常0.1%的精度不是必要的,但温度漂移一定要小。然而实际电阻产品的精度和漂移基本是对应的,买电阻时除了功率外一定着重询问。

此外,电阻出厂前经过老化最好,无老化的电阻通常便宜一些,但通电后几天内性能多少会有些变化。

本次成本:

12 Ohm 0.1% 1/4W 25ppmmax金属膜电阻 4只 单价0.50元,合计2.00元。

注意你的负载之一(电阻):

如果RL是纯电阻,基本可以分为以下2种情况:

1. RL《《Rsample:运放看到的增益约为1,如果运放单位增益不甚稳定,例如LF357,电路可能振荡。

2. 对于某些运放,如LM1875,需要20倍以上增益才可稳定,此时要求RL》=10Rsample。

否则,如下图所示,1/F与Aopen交点斜率差为40dB/DEC,电路将振荡。

为保证足够的相位裕量,通常要求两者交点斜率差最大为20dB/DEC。

 

 

图3

然而,源是不能挑选负载的,除非超出源的能力,例如电压源有输出电流限制,而电流源有输出电压限制。

对于第一种情况,通过运放的外部补偿即可消除,由于现代运放都具有0dB稳定性,因此不作为讨论重点。

对于第二种情况,需要在反馈通路引入适当的频率补偿,由于通常补偿元件并联在RL两端,因此称为输出减振器。

对于电阻性负载,输出减振器即电容,通过在反馈回路中引入零点z,从而达到稳定,但将限制反馈系统带宽。

 

 

图4

补偿后,如下图所示,1/F与Aopen交点斜率差为20dB/DEC。

 

 

图5

零点频率自己计算,很简单。

零点的选择根据运放的Aopen各转折频率点选择。为保证各种负载电阻下均达到稳定,通常零点选在较低频率,将牺牲部分频率响应。

虽然第二种情况很少在实际中应用,例如1875做的电流源温度漂移严重,但作为频率补偿的范例可作为后续的准备知识。

本次增加成本:

50V耐压1uF以下CBB电容 1只 单价1.00元,合计1.00元

合计成本:3.00元

注意你的负载之二(电感)

和化学、物理方法产生的电能不同,依赖反馈理论的电源都会有先天的恐惧症。

与电压源害怕遇到电容性负载类似,电流源遇到电感性负载时也须谨慎处理。

题外话:似乎所有稳压电源都会在输出有电容,与上面的话冲突。其实稳压电源也做过补偿,况且10uF量级的电容以足够大,普通的电压源能量无法带动10uF在特定频率上以很大的幅度振荡,但并非不振只是幅度很小,很像纹波。这就是为什么坛里坛外有些diy电源会产生莫名其妙的“纹波”和“噪声”的原因。

电流源的负载除了电阻和二极管以外,更多的应用就是电感,变压器、螺线管、电磁铁、空心线圈、亥姆霍兹线圈。。。,其中很多电感性负载能达到H级。即使是小的电感,如果要求电流源响应速度很高,也有同样的问题。坛里有同惠的朋友,大家可向他请教,同惠某系列的电流源专为电感偏流的,同时又有很宽的频率响应范围。

RL是有直流电阻的电感,暂用(LL+RL)代替,(LL+RL)会使反馈系数F出现极点pL,对应的1/F出现零点,导致振荡。pL的频率点各位自己计算。

 

 

图6

解决的办法还是补偿,只要在反馈系数F上引入一个零点zL,使1/F对应出现一个极点,从而使交点处的1/F曲线斜率为0。

 

 

图7

还是在输出减振器上做了文章,但一般不推荐直接用电容,虽然电感内阻已经是一次阻尼,但仍会导致校正后的1/F曲线在LC谐振频率附近莫名其妙。通常的方法要给电容也加一点阻尼,串联一个小电阻R,1—100 Ohm,视实际应用中的频响曲线和C的取值而定。一般而言,10kHz以下的应用C=0.1uF,R=3 Ohm/1W。[!--empirenews.page--]

 

 

图8

很奇怪为什么用1W的电阻,R里通常不走电流,做过音响功放的应该有点体会,这里不再详述。

本次增加成本:

3 Ohm/1W水泥/碳膜/金属膜电阻 1只 单价0.20元 合计0.20元

合计成本:3.20元

负载的问题已经完成,好像还缺电容没有讨论,给个公式CV=It,考虑考虑看。电流源不太怕电容的。

这两部分关于负载的问题,大家好像都不太感觉兴趣,与烙铁太远了。

其实都是学校里很少见到的,工程上优先考虑的事项。

模电老师自己没做过东西的,自然不会给讲这个,这就是为什么学校作品通常很难变成产品的原因。

实际的运放:

模型说了这么多,还没和实际的沾上边儿,这一部分将考虑实际器件。

通常的运放最高能输出35mA(我见过的,勿疑),而且到达最大输出电流时,运放几乎进入饱和状态,已失去大多数可圈可点的性能。

当然,功率运放可输出5A以上的电流,但功率运放的直流特性不大好,集中于VOS和dVOS/dT,有兴趣的坛友可查看LM1875的datasheet,其余类推。

由于功率运放的VOS已和Vsample可比,因此一般不推荐单独使用。

一般而言,依照运放自身的设计原则,运放输出电流应尽量控制在1mA以内,否则:

1. 加上自身偏置电流,运放可能发热,造成输出漂移。

2. 由于集电极/发射极串联电阻的作用,大电流输出造成运放输出级状态不佳,主要是VCE过低,IC过大,造成电流增益下降,具体参见任意NPN/PNP datasheet中的输出特性曲线。

3. 加重中间级负载,造成运放对高频大信号的响应能力下降。

对于大于1mA的电流,应该扩流。

 

 

图9

扩流方法很多,最常见方法如下:

1. 使用现成的单位增益缓冲器:

例如LT1010,最大输出150mA。

2. 参照运放内部电路:

扩流最简单的办法是共集电级乙类推挽输出级,就是NPN和PNP构成的射随器组合,对于20V/100mA而言须选择10W左右的中功率管。实际是第一种方法的简化方法。

3. 使用具有电压增益的功率运放电路扩流:

这是一种豪华的方法,具有相当好的动态性能,很多Agilent高级系统仪器均采用这种方法,当然功率运放是分立的。由于扩流电路具有电压增益,因此对运放的SR要求降低,整体电路的直流性能决定于运放,克服了功率运放的VOS问题。但这种电路调试比较麻烦,容易振荡,需要设计者经验丰富。

显见,考虑性价比,如果只考虑将电流源作为稳定驱动,而不考虑动态性能(例如脉冲电流源),第2种方法是相当好的选择。

一定有人推荐,最好使用甲乙类输出以避免交越失真,也可,但对直流源实无必要。

 

 

图10

上述电路都可工作于I、II、III、IV象限。针对一般的用途,事实上需要四象限均可工作的电流源的场合非常少,通常只需I象限工作即可(Io》0、Vo》0),如果不考虑动态性能,可将推挽输出级PNP一侧去掉,简化为单臂输出。

这次的简化牺牲了输出电流下降沿性能,但对于直流稳定源无大碍。

坛友可参考Agilent 36xx系列用户手册,下降沿和上升沿响应速率的巨大差异。36xx均为单臂电源。

 

 

图11

图中运放使用了双电源。运放可单电源也可双电源工作,推荐使用双电源,原因如下:

1. Aopen(Vin+-Vin-)=Vo是运放的基本公式,通常认为Aopen无穷大,但实际运放最高不过140dB(icl7650),有的运放甚至只有几千(TL061)。

变换公式得到(Vin+-Vin-)=Vo/Aopen,一定记住,其中所有的电压都是以双电源中点为参考地。而(Vin+-Vin-)就是运放误差。

单电源工作时,Vo=1/2Vcc时才能达到误差最小,双电源工作时Vo=1/2(Vcc-Vee)=0时误差最低,相对而言,后者更好把握,此问题在后面有实际应用方法解决。

2. 即使轨到轨运放也无法达到输入/输出绝对到轨,因此需要输入/输出为0时会出一些令人烦恼的问题,使用双电源可避免这些问题,从而集中精力考虑重点。

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电路基本成型了,还有什么问题?

一般而言,设计到这个地步,设计工作可到一段落。然而仔细分析,仍有不甚完美之处。

普及知识:电流源和电压源都是互补对应的。首先看看电压源:

1. 对电容性负载敏感,对电感比较无所谓。

2. 有最大电流限制,短路时输出电流受电压源的电源的电流能力限制。

3. 负载并联在输出端和地之间。

对应于电流源:

1. 对电感性负载敏感,对电容比较无所谓

2. 有最大电压限制,开路时输出电压受电流源的电源的电压能力限制。

3. 。。。

第3点是个问题,已经得到的电流源的负载接在输出端和采样电阻之间,而且参与反馈,因而造成如下问题。

1. 负载调节率

试想负载的变化范围由0—100 Ohm,运放输出端电压需要在1到10V之间变化,根据前面运放误差分析,10V与1V对应的(Vin+-Vin-)相差10倍。如果运放为TL061(Aopen=6000),输入误差在1V/6000—10V/6000之间变化,即0.16mV—1.6mV,对应Vsample=300mV的情况,电流误差为0.05%—0.5%,因此0—100 Ohm范围内的负载调整率为0.45%,很可观。通常的商品电源负载调整率不会超过0.01%。

当然换好一点的运放,例如OP07(增益1000000),会好的多,负载调整率为0.003%。基本可以忽略。

然而,如果可以用好一些,就尽量用好一些。即使是便宜的OP07,也尽量发挥出它应有的指标。

为何要一味追求负载调整率,其实负载调整率对应的就是电流源的并联内阻,负载调整率越小,并联内阻越高,其分流越小,电流源性能越好。

对应于电压源,负载调整率对应的是电压源的串联内阻,负载调整率越小,串联内阻越小,其分压越小,电压源性能越好。

2. 输出电压无法达到20V

老实话,为什么命题选择20V,就是要在这里说明问题。大多数的运放双电源时推荐最大电源电压为+/-15V,当然也有OP07(极限+/-22V)家族可以到达+/-20V。

即使使用OP07,在+/-20V下工作,输出最高电压不过+/-18V,因此NPN的E,即电流源输出端的最高电压为17.4V,算上Vsample=300mV,电流源能达到的输出电压为17.1V。况且中功率NPN的电流增益不过几十,因此一定会使用达林顿组态,减小运放负载,又会去掉0.6V,最高输出电压压缩到16.5V。

当然,会有建议采用非对称双电源,例如+30V -5V,可使输出电压达到20V以上。

如果不得已,这样的配置是可用的。然而基于以下的原因:

(1)如果Vin+端电压很接近0V,运放输入级晶体管会工作在不太舒服的状态,VCE过小,导致电流增益下降,造成运放Aopen下降和输入偏流增大。

(2)Aopen下降也会造成负载调节率指标下降。

一般不推荐相差悬殊的非对称双电源应用。单电源是非对称双电源的极端,因此与双电源相比性能会打很大折扣。这就是为什么早期的运放均不推荐单电源的原因。但手持设备的出现对单电源应用有巨大促进作用,现代单电源运放作过很大改进,例如轨到轨,但价格也高得多,在不损失其他性能的前提下,价格通常是普通运放的几倍。

对于上述问题,这个电流源的架构无法确切的完全的解决,必须改变架构。

利用三极管的镜像原理(IB约等于0,IC=IE),可将负载请出反馈回路,移到电源和C之间,也就达到了与电压源的对应:“负载串联在输出端和电源之间”。

 

 

图12

本站声明: 本文章由作者或相关机构授权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保证或承诺内容真实性等。需要转载请联系该专栏作者,如若文章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换一批
延伸阅读

9月2日消息,不造车的华为或将催生出更大的独角兽公司,随着阿维塔和赛力斯的入局,华为引望愈发显得引人瞩目。

关键字: 阿维塔 塞力斯 华为

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县2024年8月30日 /美通社/ -- 数字化转型技术解决方案公司Trianz今天宣布,该公司与Amazon Web Services (AWS)签订了...

关键字: AWS AN BSP 数字化

伦敦2024年8月29日 /美通社/ -- 英国汽车技术公司SODA.Auto推出其旗舰产品SODA V,这是全球首款涵盖汽车工程师从创意到认证的所有需求的工具,可用于创建软件定义汽车。 SODA V工具的开发耗时1.5...

关键字: 汽车 人工智能 智能驱动 BSP

北京2024年8月28日 /美通社/ -- 越来越多用户希望企业业务能7×24不间断运行,同时企业却面临越来越多业务中断的风险,如企业系统复杂性的增加,频繁的功能更新和发布等。如何确保业务连续性,提升韧性,成...

关键字: 亚马逊 解密 控制平面 BSP

8月30日消息,据媒体报道,腾讯和网易近期正在缩减他们对日本游戏市场的投资。

关键字: 腾讯 编码器 CPU

8月28日消息,今天上午,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开幕式在贵阳举行,华为董事、质量流程IT总裁陶景文发表了演讲。

关键字: 华为 12nm EDA 半导体

8月28日消息,在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华为常务董事、华为云CEO张平安发表演讲称,数字世界的话语权最终是由生态的繁荣决定的。

关键字: 华为 12nm 手机 卫星通信

要点: 有效应对环境变化,经营业绩稳中有升 落实提质增效举措,毛利润率延续升势 战略布局成效显著,战新业务引领增长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高质量发展策略,塑强核心竞争优势...

关键字: 通信 BSP 电信运营商 数字经济

北京2024年8月27日 /美通社/ -- 8月21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联合牵头组建的NVI技术创新联盟在BIRTV2024超高清全产业链发展研讨会上宣布正式成立。 活动现场 NVI技术创新联...

关键字: VI 传输协议 音频 BSP

北京2024年8月27日 /美通社/ -- 在8月23日举办的2024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联合招商会上,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软通动力")与长三角投资(上海)有限...

关键字: BSP 信息技术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