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是1994年提出的。当在专用网内部的一些主机本来已经分配到了本地IP地址(即仅在本专用网内使用的专用地址),但又想和因特网上的主机通信(并不需要加密)时,可使用NAT方法。
虽然IPv6在全球范围内还仅仅处于研究阶段,许多技术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并且支持IPv6的设备也非常有限。但总体来说,全球IPv6技术的发展不断进行着,并且随着IPv4消耗殆尽,许多国家已经意识到了IPv6技术所带来的优势,特别是中国,通过一些国家级的项目,推动了IPv6下一代互联网全面部署和大规模商用。随着IPv6的各项技术日趋完美,其成本过高、发展缓慢、支持度不够等问题将很快淡出人们的视野。
摘要:为了在软交换情况下给防火墙/NAT后的用户提供完善的多元化服务。文章参考了IETF关于软交换网络中会话业务穿透NAT技术的各种方案,介绍了目前可以使用的几种NAT穿透技术和方案,并对几种技术方案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最后就软交换网络应用中的NAT穿透方案给出了应用建议。
IP地址耗尽促成了CIDR的开发,但是CIDR开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的使用现有的INTERNET地址,而同时根据RFC1631(IP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R)
1、我认为 NAT 是加快了互联网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拖慢了IPv6的发展,请仔细看这句话。也千万不要把IPv6等同于互联网发展。没懂的看下一条。 2、从用户角度,其实绝大部分用户(可能除
1、我认为 NAT 是加快了互联网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拖慢了IPv6的发展,请仔细看这句话。也千万不要把IPv6等同于互联网发展。没懂的看下一条。 2、从用户角度,其实绝大部分用户(可能除
NB-IoT构建于蜂窝网络,只消耗大约180kHz的带宽,可直接部署于GSM网络、UMTS网络或LTE网络,以降低部署成本、实现平滑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