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屏的下一站,柔性显示!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全面屏的下一站,柔性显示
随着全面屏时代的来临,各大品牌厂商已经开始将目光瞄准了下一代显示——柔性屏。
此前,三星一直是柔性屏的发起者,也先后曝光了多款可折叠手机,不过从今年开始,国产品牌厂商陆续发布了基于柔性屏的可折叠产品,包括华为和联想等厂商。
近期,联想官微发布了一条基于柔性屏的可折叠手机视频,并宣布将于今年10月面市。不过业界指出联想这款产品更像是在“炫技”,并不能实现规模量产,而传闻华为将在今年11月推出首款折叠屏手机,“这才有真正的看头”。
据日本媒体日经亚洲评论(Nikkei)的报道称,他们已经通过知情人士了解,证实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华为正计划推出一款可折叠的智能手机,而且有极大的机会赶在三星之前发布。报道称,华为野心勃勃,即便很多产品还处于实验室阶段,仍希望“不惜一切代价击败全球最大的手机厂商三星”。
尽管华为并未证实该消息的准确性,但根据日经获取的消息来源说法,华为的可折叠智能手机离发布已经不远了,不过还不会像常规手机那样大规模量产,预计2万至3万部的产能,专门给一小批用户早期体验。
台湾元大投资咨询公司的分析师Jeff Pu也表示,华为可能会在2019年年初将首款可折叠设备投入市场,他表示:“华为非常希望能够成为整个行业内的第一家,只不过其面板供应商提供的可折叠显示面板技术,可能并没有三星那么成熟”。
国产柔性面板已实现量产
柔性AMOLED显示屏是目前最顶级的手机屏幕,由于其具备可实现弯曲、折叠等多样产品形态,是未来智能手机实现曲面屏、折叠屏等必不可少的技术。
作为柔性屏的主要推动者,面板厂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过去柔性面板长期被三星、LG、JDI为主的韩国、日本厂商把持,纵观整个电子信息领域,我国也是一直处于上游核心技术缺失,特别是“缺芯少屏”的局面。
不过,这一切随着去年底京东方成都6代柔性OLED面板生产线的量产而正式被打破。
消息称,华为即将发布的这款可折叠屏的面板供应商就是来自京东方。除了华为之外,还向OPPO、小米等国内的近20家手机厂商交付了这款显示屏。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钟灿表示,以AMOLED为代表的柔性显示技术正代表着全球信息技术发展的未来。据第一手机界研究院预计,到2020年,柔性OLED占比将提升至62%,柔性屏将成为国产手机发展的必然趋势。
不过,相关人士也指出,目前中国面板企业在AMOLED柔性面板方面存在三个不足,一是核心专利上积累相对不足(三星的OLED专利和技术上积累深厚)。二是在关键设备上受制于人,如佳能麾下的Tokki垄断蒸镀机(三星、LGD、京东方的蒸镀机都采购自Tokki)。三是AMOLED柔性面板市场份额有限,大部分市场份额被三星占据。
设备厂商蓄势待发
除了面板之外,对于柔性显示的工艺上也急需提升,尤其在设备领域。
据盛雄激光总经理陶雄兵指出,现在的柔性屏加工只能采用紫外皮秒激光加工的方式,而在设备选择上也非常有限。
“由于柔性屏是PI和PT结合的有机材料,柔性OLED在切割上,对技术要求极高”,陶雄兵对第一手机界研究院表示,紫外皮秒激光是进行屏幕切割一道必须的工艺程序,而且要分为两次切割,第一次在大板分小板时,需要进行激光切割,因为柔性的OLED屏,刀具是切割不了的。第二次,是在小板切成产品时,如使用片切机切割后,屏幕四周会出现错落表面,很不整齐,一整圈都需要进行激光修整,直接使用激光切割可以一次性解决。
而在设备的选择上,目前大多采用韩国进口,虽然成本高,但可以降低量产风险。在陶雄兵看来,国产设备厂商的机会将在2019年年底到2020年7、8月份这个时间节点,“2019年的中旬和下旬,激光设备应该有个新的机会和介入,特别是紫外皮秒的激光介入”。
据第一手机界研究院了解,目前能够生产国产紫外皮秒激光设备的厂商不多,仅有大族激光、盛雄激光和德隆激光等少数厂商。
陶雄兵表示,盛雄激光的OLED柔性屏紫外激光加工系统是去年11月与客户一起研发的,今年5月已交付,目前一台设备24小时的量产在1万件成品左右。
“目前,我们采用的是平台-激光联动控制技术,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产能,还能降低不良率,虽然相对传统的切割方式,激光设备首次投入大,但使用过程中,消耗成本也十分低。此外,更换产品切割时,调节电脑内控制参数的时间也仅需几分钟,长期来看使用的综合效率和成本优势明显。”
陶雄兵认为,曾经我国的激光设备完全靠进口,一台的成本在千万元以上,而自主研发早期,70%的核心部件也需要进口,但随着自主研发的力度越来越大,目前,只有30%的核心部件需要进口,成本降低一半有余。相信,不久以后,完全可以达到百分百国产。
当然,不得不承认,虽然国内显示屏上下游企业一直在发力,但目前这一领域与三星、LG、JDI等公司的差别还是较大。要想真正对抗日韩厂商,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国内的上下游厂商还是要持续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研发能力,同时也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力合作,共同瞄准市场需求,提高市场占有率,才能在柔性屏时代真正形成与日韩的抗衡之势。
柔性屏其实喊了好久了,但一直处于小批量样机中,除了屏本身技术及生产挑战外,具体的应用场景也是一个问题,在不能提供质的性能提升和带来杀手级应用前,终端厂商们谁会冒险启用柔性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