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人工审查:谷歌、苹果先后放弃 亚马逊妥协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本周五,亚马逊官方表示,将允许Alexa用户选择不再对他们的录音进行人工审查,新政策本周五正式生效。用户可以通过Alexa智能手机应用程序设置菜单中的选项,允许用户从由亚马逊人工审核和分析的库中删除他们的录音。
这是面对当下用户对个人隐私越来越注重、各国针对隐私推出越来越多隐私保护法案后,亚马逊的妥协。面对用户这样的“拷问”,妥协的不只有亚马逊,还有谷歌和苹果。
亚马逊交出“语音审核权”
据雷锋网此前报道,今年4月彭博社曾披露,亚马逊在全球拥有一支数千名员工的团队,监听Echo使用者家中和办公室等应用场景中录制的录音,并通过将录音转录、注释,并反馈到软件中,以消除Alexa对人类语言理解与实际语义的差距。
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该团队由承包商和全职亚马逊员工组成,团队员工签署了保密协议,禁止他们公开谈论该计划。据亚马逊布加勒斯特办事处的两名工作人员透露,他们每天工作9小时,每位评论员每班解析多达1000条音频片段。
在彭博社爆料后,亚马逊官方发表声明,表示:
亚马逊十分注重客户的隐私安全。我们收集用户对Alexa的指令,是为了更好地训练语言识别系统和自然语言处理系统,以便于改善用户体验。目前,亚马逊已有严格的技术和措施来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即便是公司的员工也无权访问。
雷锋网了解到,此类数据收集行为在行业中属于常态,部分国内厂商其实也会通过此类方法收集用户信息,以提升智能语音助手的能力。与此同时,国内大部分智能音箱都支持用户创建训练计划。
亚马逊官方表示,Alexa应用程序将在设置菜单中包含免责声明,确认人们可以通过Alexa查看录音。通过「设置—;—;Alexa隐私—;—;管理您的数据如何善Alexa的操作」操作步骤,关闭「帮助改善亚马逊服务和开发新功能」选项。在这个页面中,亚马逊会提示用户“启用此设置后,您的录音可用于开发新功能并进行人工审核以帮助改进我们的服务。手动审查只有极少部分的录音。”
早在今年5月,在被曝出“监听门”后,亚马逊官方曾对相关能力作出过调整,据当时官方公布的信息显示,亚马逊为Alexa添加了新的隐私保护功能,允许Echo用户通过“Alexa,删除我今天所说的一切”、“Alexa,删除我刚刚说的内容”此类语音指令来删除保存在亚马逊服务器上的录音。
此次,亚马逊并没有直接取消人工审核,而是将是否开启人工审核的选择权让出,交到用户手中。这样的设置模式类似当下部分国内厂商设置的用户训练计划的模式。
显然,之所以谷歌、苹果、亚马逊会妥协,一方面是确保其产品、技术的影响力更深远,覆盖人群可以更广阔,同时也是为了持续的品牌影响力。
谷歌、苹果放弃人工审核
同样在语音方面面临人工审核遭控诉的不只亚马逊一家,谷歌、苹果此前也面临同样的困扰。
今年7月10日,外媒VRT NWS曝出荷兰语和佛兰芒语的谷歌语音助手存在监听用户语音的事件。文中还提到,谷歌承认它与世界各地的语言专家合作改进语音技术。谷歌比利时发言人表示:“这是通过制作少量音频文件的成绩单来实现的”。他补充说:“这项工作对于开发支持谷歌智能语音助理等产品的技术至关重要。” 谷歌声称他们的语言专家只判断“约占所有音频片段的0.2%”。该公司补充道,这些与任何个人或可识别信息无关。
在谷歌的智能语音助手被曝出监听事件后,同样是今年7月,英国《卫报》曝出苹果智能语音助手Siri涉嫌泄露用户隐私一事,称“苹果公司的承包商经常听到机密的医疗信息、潜在毒品交易,以及不可描述的声音,作为其工作的一部分,为苹果的语音助手(Siri)提升服务质量,例如请求是故意还是误报,是否意外触发Siri,或者响应是否有帮助”。报道中还提到,苹果并没有明确告知消费者,一小部分录音会被发送给承包商以改善Siri。
随后,苹果公司在回应《卫报》的官方声明中称,只有不到1%的Siri响应会被分析以改善服务。“仅有一小部分Siri请求会被分析用以改善Siri和听写。用户请求与用户的Apple ID并无关联。Siri响应会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分析,所有审核人员都有义务遵守Apple严格的保密要求。”
苹果公司特别强调:被上传的语音信息只是一个非常小的随机子集,不到Siri日活的1%,用于评分,通常只有约几秒钟。
在谷歌和苹果被曝出“监听门”后,虽然官方随后均对此事作出了解释,但是据据彭博社报道,德国隐私监管机构开始调查谷歌这一计划后,谷歌决定停止人工审核;苹果公司也在本周四对外表示,已经暂停了对Siri查询的人工审查,同时也表示,Siri还将在未来发布软件更新,让Siri的用户选择是否参与这一计划。
大数据时代,数据更易获取,隐私更难保证
大数据时代,随着数字化进程日益加快,人类生活的各类信息也逐渐被数字化,越来越多的数据被各类智能终端搜集,并集中到互联网公司各地的数据中心中。正如最初进入互联网时代,大家都在担心网络安全问题一样,大家现在也开始担心个人数据、个人隐私安全问题。
这样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据包括雷锋网此前报道,2017、2018年已经出现过多起大型数据泄露问题,泄露的数据包括社交、酒店、企业等各个领域,涵盖各类个人隐私、企业机密数据。
数据泄露似乎成为了当下大家都在关心,却难以避免的问题。而这样的困局也将在相关法规、企业监管、产业环境进一步完善后,建立起大数据时代的规则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