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对话魏少军赵伟国:中国芯片产业应该怎么发展?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018年全球芯片销售额约为4688亿美元,中国进口芯片3120亿美元,占比2/3。这意味着世界上每生产3颗芯片就有2颗运往中国。
进口到中国的芯片中,大约有一半又被装到整机中出口到全区各地。清华大学微电子所所长魏少军教授在接受网易科技《致前行者》中杨澜的采访时表示,中国本土去年生产了大概370亿美元的芯片,所以实际上真正用到的进口芯片只占进口额的40%,这是中国融入全球化的重要标志。
对此,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也在采访中指出,一方面中国是全球信息产业全球化不可代替的部分,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对进口芯片依赖严重。
赵伟国进一步指出,3120亿美元的芯片进口对中国集成电路企业是机遇也是正面临的危机。中国芯片企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因为这关系到20万亿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安全,中国仍然被卡着脖子。
在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下,中国芯片产业该如何发展呢?魏少军和赵伟国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魏少军认为,在目前的大环境下,中国芯片业发展需要有“战略定力”,不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自主芯片业,另一方面要持续开放合作。集成电路产业链长而且复杂,并不需要所有的环节都要自己做,有些环节只掌握核心技术就可以了。
魏少军还强调,闭关锁国的历史证明,自我封闭意味着落后和倒退。融入全球化,多交朋友,开放合作,路才能越走越宽。他还驳斥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这一被人奉为神明的观点。
赵伟国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表示:“第一,我们能做的尽量做好,第二,我们要尽可能和别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缠斗在一起,你想甩我都别想甩掉!”
发展中国芯片能靠资本运作吗?赵伟国针对这一问题回答道:“进入一个新领域相当于渡河,我们要把桥头堡买下来才能进入真正的战场。”
据他介绍,紫光在发展早期通过并购的形式获得了完整的团队、技术甚至市场,这主要是为了节约时间,通过付出更多的金钱来提升效率。
目前,紫光在通讯芯片领域已经跻身全球前三, 5G等专用芯片相继推出,在储存芯片领域迎头赶上,紫光集团旗下的长江存储宣布,在今年9月量产基于Xtacking架构的64层256GbTLC 3D NAND闪存。
关于集成电路行业的重要性,魏少军认为,这个行业还会持续发展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如果中国有一家公司市值超过1000亿美金,收入至少超过300亿美金,有3到5家超过100亿美金,这时候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才能在全世界算得上是前三强。
赵伟国也表示,在这一如此重要的行业里,中国目前仍处于“抗日战争”刚结束的阶段,解放战争才刚刚开始。“这场战争恐怕不是三年就能打赢,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久。”他如是说道。
芯片产业技术门槛高、研发周期长、投资回报周期更长。魏少军表示,中国想要成为芯片强国,首先要戒骄戒躁。无论产品技术多么好、得到多少人的赞扬、得到了什么奖励,通通不承认,承认的是在市场上卖了多少,在市场上论英雄不能靠忽悠,要靠真才实学。
赵伟国则认为首先要解决人才断档和投入不足的问题。地方政府狂热的招商,一些企业仅靠政府补贴和投资人来生存,这造成了很大的资源、人力分散。
据了解,目前我国芯片从业人员缺口高达30万。对此,魏少军表示,芯片人才培养的周期过长,大学毕业生很难被企业用起来。行业内往往通过不合理的挖角来解决人才空缺问题,这些人的工资拉高了,整体素质却没有跟上。
魏少军建议,首先应该鼓励一批不是从事集成电路的人,转型到集成电路事业当中,并且加大企业的在职培训,通过提升在职人员的技术水平,能够使他们满足现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