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芯而论:联电收购了三重富士通,背后各有喜忧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晶圆代工厂联电将于10月1日以544亿日元(单位下同)完成收购与富士通半导体(FSL)合资建的12英寸晶圆厂三重富士通半导体(MIFS)全部股权。事实上,这件收购案酝酿多年,尽管外界看好联电在产能、客户拓展与增加在地竞争力获3大好处,但其实也反映出联电在半导体竞赛中藏有隐忧。
赢到产能、收入好处,但技术呢?
联电将富士通三重12英寸厂完整纳入旗下,未来将更名为United Semiconductor Japan Co., Ltd.(USJC)。针对并购案,共同总经理王石表示,USJC的加入符合联电布局亚太12吋厂产能多元化的策略。
王石强调,联电将持续专注在特殊制程技术上,并乐观MIFS主要客户主要客户为日本汽车产业与消费性特殊制程领域,能为联电带来更多车用、嵌入式存储器及MCU等市场客户。
另外,MIFS在2017年会计年度,合并营收约709亿元,获利为26.9亿元,收购完成后将从第4季起挹注联电财报数字,可望带动联电年营收增加约1成,同时在全球晶圆代工市占率也有望增长。业内人士预估,并购将推升联电12纳米以上制程的全球市占率就会突破10%。
收购案似乎对增加产能与营收表现有明显助益,但就制程方面思考,就藏着隐忧。由于MIFS生产以90-40纳米制程为主,且40纳米制程技术即来自联电,也符合联电自2017年以来坚持“不追赶先进制程”的运营策略。
表面上,产能、营收数字都有贡献,但这却显示,将USJC纳入麾下,没有为制程技术锦上添花,以现今晶圆制造业的竞合上,制程技术显然不是这宗收购案的最大选项,未来产业现况也还是维持台积电、三星或英特尔独走局面。
多元产线成本低算加分
另一个角度,从产线多元布局来看,据联电官网资料显示,目前联电台南Fab 12A月产能规划8.2万片,新加坡Fab 12i则规划4.5万片水准,厦门联芯厂总产能可达5万片,而MIFS的12英寸晶圆月产能约3.6万片;整体而言,并购后将能提升联电12吋产能逾2成,自17.7万片至21.3万片。
事实上,联电2012年8月因日本生产环境不佳,才决定结束日本晶圆制造业务,解散并清算100%持股子公司UMCJ,改由台湾及新加坡制造基地供应日本当地客户需求。
但2014年8月联电与FSJ合资成立MIFS,颇有从台积电手中抢下这块肉的味道,联电当时投资50亿元,取得MIFS 9.3%股权及1席董事;此外,联电授权40纳米低耗电技术予FSJ,取得与投资金额相当的授权金,换句话说,联电当时实际是以技术入股。
如今联电以544亿元併购MIFS剩余股权,低于市场原先预期的576亿元,更远低于自建1座晶圆厂,动辄得花千亿元以上新台币,业内人士认为,虽MIFS规模不大,却大大提高联电取得相关客户订单的机会、扩大在日本半导体产业的竞争力,以及挹注成熟制程的市占率。
若加入考量该厂折旧程度,综合来看,联电收购此厂,初期不花钱拿到业绩贡献,此时也以相对少的成本风险,买到1张在晶圆代工成熟及特殊制程市场快速通关的门票,虽这门生意不差,但还不能算是“+1”的最好盘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