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 “教育+科技”的更多可能有哪些?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11月6日,腾讯ConTech论坛·教育新生态大会举办,参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教育+科技的更多可能,现场发布了《2019腾讯新闻·教育领域内容传播报告》,以期洞察“新教育时代”趋势。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张力就科技创新如何赋能未来中国教育的问题讲到,创新教育服务业态、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作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的规划思想,人工智能介入教育和学习领域被寄予厚望。加快重点领域的综合改革,早日整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的行列,其中必然需要“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助力。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当选主席、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南开大学原校长龚克认为,人类正在进入一个由“深度学习+大数据+云计算+应用场景”催生的智能时代。而教育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在智能时代也不例外。
他表示,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关系,已经在全球引起极大关注。人工智能需要具有人类价值观、服务可持续发展,为了保障这样的人工智能,一方面人工智能要靠教育来打基础、育人才、正方向,另一方面教育要适应发展,适应教育自身的变革和提高教育的质量。
此外,龚克表示,智能时代关于人工智能的教育的目的包括让智能时代的公民具备运用、驾驭人工智能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检测、管理、维护、改进的骨干。
同时,龚克也坦言,关于人工智能的教育还存在多方面挑战,而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超越“学科”。他认为人工智能不是传统意义的学科,不能用传统的学科思路和框架来培养人工智能人才。
人工智能发展影响下最需要变革的就是教育,同时也影响着教育的高效性和教育成本。国务院参事、友成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认为,通过现代科技,让教育率先惠及到贫困地区的学校、贫困地区的返乡青年,并把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更大规模、更低成本、更有效地分享,让教育变得更公平。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新的教育场景正在出现个性化、多元化、终身化的特点,新的教育方式也正在形成,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新选择,走出应试教育、传统名校的概念。真正的教育创新并不是用21世纪的技术去强化19世纪的教学,技术主义、人本主义是教育的两种不同路线,面对不确定的时代,教育的理想是用人类智能战胜人工智能。
杨东平列举了通过网络双师教学方式,来拉平城市优质教师资源和贫困地区匮乏的教育资源之间的差距,让农村学生也能享受到一级教师的授课资源。
另外,在谈到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时,科幻作家、童行学院创始人郝景芳认为,主流的年轻人都在寻找个性化、寻找创造、寻找能够实现自我的机会。未来的产业也都会向实现自我的方向转变,所以我们需要整个行业都向创造的方向走。而下一个时代的硬核技能就是思考与创造这两件事情。思考让你洞察时代发展的潮流,创造让你产生新产品,颠覆前人。
另外,《2019腾讯新闻·教育领域内容传播报告》中对用户进行了精细的分层和标记,分析了新教育内容生产上的生态体系建设,以及科技如何推动新教育的发展契机。报告显示,腾讯新闻上关注教育内容的用户占比26.7%,意味着有超过四分之一的用户拥有教育的兴趣。